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聽障生的covid19課

 要帶這種口罩上課

這學期帶了ㄧ門課,班上有一位聲障選修生,上課需要靠讀唇語或手語來聽課。因為疫情,開學時助教發了一個唇部透明的口罩給我,當時很感動😹,覺得學校對身障同學一向都考慮很周到。使用之後效果有些困難,因為一起霧🌫️或是產生水氣,對方就無法看清楚了。班上同學互相合作,上課時用Google meet,這位同學也申請到遠距手語老師,每次有2-3位手語老師輪流協助。上課時,大家一面聽課,一面各自看自己的電腦螢幕上的螢幕共享。班長每次細心,主動將大螢幕釘住手語老師,這樣效果就改善很多了。感謝這些友愛、有能力幫助自己和同儕的同學們!這樣的上課真是一種幸福!最棒的是期末報告,這位聲障同學要做的題目是聲障生如何共讀!正好手邊在讀這本電子書《閱讀 看見希望》!令人期待!拭目以待!
正值歲末 祝福朋友們 新的一年 平安喜樂順利!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擬仿物與擬像 《銀翼殺手2049》根本是一部佛典

吳美美 

許多年前在世新大學有葉啟政教授讀書會,讀了一群#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的著作,其中包括 《擬仿物與擬像》(1981)(Simulacres et simulation)、<<象徵交換和死亡>>(1976)等,在《象徵交換和死亡》提到擬像的三種類別:

 1. 「仿冒」(contrefaçon)的擬像,年代是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 

2. 「生產」(production)的擬像,年代是工業社會:所有的物體已不再是原始物的反映或仿冒,而是所有的物體彼此全都是擬像

 3. 「模擬」(simulation)的擬像,原始起源以一種幻覺式的形式再度出現。 

#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年上映)[1],討論人類和仿生人(人造電子人)之間的異同。如果人的生命經歷,是由工作、勞力(labor)、情感和生命(運作/不運作)組成,那麼仿生人除了工作,如果也有和人類一般的情感,那麼是否也就等同人類?如果機器的保養又比人類的軀體更容易維持和更新,是不是可以比人類的壽命更長?運作更久?如果不設定僅有四年的生命,那麼仿生如果可以透過更換零件,變成「永生」(最近Apple TV在演的基地(Foundation)影集,就有一個完全服從又完全全能的不死機器人),那麼反過來是不是可以是人類的神明?那麼有沒有可能是人造電子人的品質、生命質素可能要比人類高明,唯一的區別可能是從人的觀點,人造電子人仍然是一種仿生、仿冒品的概念??

另一個哲學謎題就是,那麼有限的生命存有,可以製造無限存有的神嗎? 《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2049, 2020年上映)近一步演繹二十世紀初期哲學家海德格的「本真的生命」(authentic life)的意義,「本真的生命」是指生命的原來面貌,也可以說就是聖嚴法師所說的「本來面目」,很高、很深的境界,也很簡單的概念,覺悟即解脫!也就是說,哲學家發現「本真的生命」、「原始的存有」,正是佛典指出來的,聖嚴法師說的,生命的「本來面目」。

原來哲學和佛學一家!(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洪耀勳教授寫哲學之餘,也寫佛學的著作了!!)

海德格在1927年《存在與時間》就思考並提出「存有」的觀點,認為「所有事物都有「存有」(being),這個存有與世界的關係並非主客體的關係,而是相連、無法獨立而存在的,是指「存在於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2]。以生命能的解釋,就是身處於世界(質、空、時三維)之中。 

「然而,人在每日生活(everydayness)、在重複而機械化的忙碌裡,會自然地傾向將既有的社會傳統、固有規則、語言習慣視為理所當然,逐漸活成「非本真的生命」(inauthentic life),海德格稱之為「沉淪」(fallenness)。」[2] 

這完全就是佛典所說的「永世沈淪」最清楚的白話文解釋了!...所以浩瀚無比的佛典,簡單的說,都在教人認清苦集滅道,透過覺悟解脫,以脫離「永世沈淪」。 

「在《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的初始,我們看見無論是人類或人造人,都活在這樣的狀態中。認為,若要從「非本真」的生命狀態中找到自我,活出「本真的生命」(authentic life),人必須面對過去「被拋到這世界上」的出生(thrown into the world at birth)、以及未來死亡的虛無,從而認知現在,認知存有的時間性(being-in-time),認知人存在於有限時間裡的無限可能。

意思是,當一個人真正懼怕並接受死亡,從而認識到生命的短暫有限,認識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他便能在此刻拋開各種桎梏,由自己主導掌控自己的人生。」[2],哈!我覺得黃郁書這個剖析和說明,真是鞭辟入裡!意思是說:了解因緣,解脫桎梏,便得大自在! 老年學習本來面目,找到回家的路。雷利·史考特這些電影工作者和紀錄、傳布佛典的人,很棒! 

註釋: 

[1]《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導演正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也是神鬼戰士、絕地救援(The Martian)等名片的導演),故事改編自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1928-1982)寫於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否夢見電子羊?》。故事背景設定在2019年一個荒廢末日感的城市,當時科技上可以製造出和人類外觀舉止無法辨認的人造人(仿生人)用以協助移民外星球的人類從事勞役、戰爭等工作,當局也設立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用以追捕逃逸的人造人,但是辨識人和仿生人是一種困難的考驗。菲利普·迪克被《地海巫師》的作者娥蘇拉·拉瑰恩盛譽為美國本土的波赫士,有許多傳世的科幻小說,許多著名科幻電影改編自其小說,甚至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擬仿物概念也是受其影響。 

[2] 黃郁書 (2021年10月8日)。 從恐懼死亡到活出本真 《銀翼殺手2049》與海德格哲學 。u 值媒 Umedia。 讀取於 2021年11月12日, 從 https://udn.com/umedia/story/12760/5800045


#要找到回家的路,老年總要學習和了解生命的本來面目 
#《銀翼殺手2049》根本是一部佛典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僧人心態 簡單又好看

 #僧人心態 簡單又好看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 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and Purpose Every day


作者是傑 謝帝(Jay Shetty)。千禧世代,1987年生。作者和瓦基同年。


這本書有電子版,在HyRead台北市立圖書館可以借,目前預約排隊的長度到第4號。讀完電子書,覺得這是可以收藏的書。
這本書簡單的提了三個概念:
  • 放下:放下與他人的比較、放下恐懼、放下對於目標的執著。就是正念專注呼吸的方法,mindfulness。
  • 成長:將目標和熱情放在滿足世界的需要、還有每天遵循日課。
  • 付出:感恩是世上最強大的解藥、服務是為後人種樹。
和我聽了十年小柯老師不厭其煩、苦口婆心說的佛教經典中的精華 完全吻合。
這麼年輕的心,就有這麼深的領悟,真是值得一記。

正念青年,又一個令人驚異的千禧世代


 #Chris Bailey how to train your mind

正在崛起的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是y世代,也稱為千禧世代、網際世代、回聲潮世代,是令人驚異的世代。
克里斯 巴利(Chris Bailey)是加拿大青年,2013年大學畢業後給自己一年的假,親身做了生產力研究實驗,並將過程記錄在他的部落格 。在2014年他受邀在TED分享他的創造力實驗經歷,他用加州爾灣大學著名的期望步道(desired path)作為開頭來解釋為什麼一畢業有兩個工作機會,卻選擇自己關門在家做實驗(真是勇敢!)因為他想要兼顧工作中:有樂趣(pleasure)、有參與(engage)和有意義(meaning),而受雇的工作中,比較不容易找到期望的意義,他當時想知道的主題是,人如何能有生產力。
巴利的生產力是指:效率、意義、掌控、紀律、成長、自由、學習、有條不紊,在那一年的實驗中,他使用的方法包括:閉關以測試新、舊生產力理論、將手機限制在每天使用一個小時、早上5:30起床,並且實驗每週工作20 小時和 90 小時的生產力有何不同。他曾經在7 天之中用大約 70 小時看296 個TED的演講,列出學到的 100 件事、高效 TED 演講者特徵,藉以提高生產力(也因此受到注意,獲邀去TED演講)。
巴利之後在2016年出版<<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主張「正念」有助於生產力的提升。正好在上個月香光佛學院剛主辦的「正念」研討會中正好也有幾位主講人提起。生產力和正念冥想,乍看是兩個南轅北轍的議題,一般認為生產力就是要不停的工作,才有豐富的生產,但是巴利根據自己身體力行的生產力實驗,提出每日有安靜的時間規劃、靜心冥想,才能激發生產力。
我讀完<<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也正好發現並聽完巴利2021年剛上市的<<How to train your mind>>在audible有聲書,內容很多都是<<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中提到的冥想經驗。
不要說年輕人剛出社會需要學習這些能力,我覺得對於退伍的老人公民來說,也很新鮮有趣呀!想一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老又新,那是多麼好呀!
一些研究說這個世代的特質是「喜歡體驗」勝於「物質收藏」、接納多元、具問題解決的公民性格等,總之,我最近讀到的作者,很多都是y世代的年輕人!
值得一記的是,我好像看到這裡有個美麗的線條,例如最近獲得蘋果podcast排行榜第一名的瓦基應該是受到同樣是年輕人的巴利很大的影響:而巴利的實驗和身體力行,居然也是因為閱讀而開展的創舉,他在高中時閱讀大衛艾倫(David Allen)出版的Getting Things Done, GTD)受到啟發,(英文2001年出版,<<搞定!:工作效率大師...>>中文版於2016年出版)而對生產力產生興趣。如此看來,閱讀真的有趣又有用😄😄
我也經常受惠於我自己的孩子,分享許多有成長養分的經驗和知識,例如前幾年去美國,就正好趕上誰是你的下一個受訪者(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至今回想,仍然津津有味真是好看!世代學習!向年輕人學習!
#desired path是指景觀師規劃的步道之外,通常民眾會走出自己的小徑,這個desired path也和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y)有關,經常被拿來解釋預先的計畫和視情況做的改變有所不同。
#audible How to train you mind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大衛艾倫(David Allen)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濃於水 Thicker than Water_醫學企業欺瞞和幸運的吹哨者

 #有聲書濃於水

吳美美

#audible originals #Thicker than water
#醫學研究欺瞞和吹哨者 #現代企業 #追求真相圓滿結局
有聲書
聽過一些Audible的英文有聲書,小說類可以像聽廣播劇一樣迷著聽,但是非小說,聽完第一章就想要讀文字版,這可能和個人的符號接收習慣有關。但是這本有聲書是非小說,只有3.5個小時,卻很容易聽、很好聽,很值得推薦。

自傳 本書作者、講述者 泰勒舒茲(Tyler Shultz)是一個很年輕的人,個性正直勇敢,聲音卻很溫柔。願意挺身舉報大事件的罪行,需要極大的勇氣,也需要冒險付出不可知的代價。他是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茲(George Shultz)的孫子,喬治舒茲在今年2月故去,該有聲書出版於2020年8月4日,一百歲的老舒茲是否也受到影響?書中共9章,祖父的部分有兩章,份量很重。根據作者的描述,「祖父是凡事不動聲色的人」、「這個調和冷戰的人,也正在兩個房間之中調和我和律師的攻防」,政治人物的特色一覽無遺。當時老喬治舒茲94歲,介於密友、事業和親情牽絆,應該也是很煎熬的人。而如今不再苦惱,一切已經隨風而逝。唯獨作者還記得年少在祖父母家中的歡樂時光。
事件中的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一度被喻為「女版賈伯斯」,以血液採檢技術創業,該公司曾經十分耀眼,據說市值一度飆破 90 億美元。作者的祖父,前美國國務卿舒茲和霍姆斯是家族好友,也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孫子舉報驚人的幕後真相,老人家應該是驚駭和左右為難吧?!但是老人家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是個人喜愛或是董事會利益,或是其他原因,反而選擇好友站邊,讓年輕的孫子身心都陷入困境。作者以初生之犢,剛大學畢業進入該公司,實事求是,發現可疑數據,持續追蹤,但是被跟監、面臨需要父母親賣掉房子打官司等困難,身心都不好受。

故事起源自2011年,2014-2015年應該是作者最難受的兩年,還好2016年犯罪事件逐漸被社會公眾發現確認,作者的祖父也在2018年發表以正直的孫子為榮的聲明,全書在撥雲見日中結束。

作者的敘事節奏明確、簡潔、故事的發展卻在平淡的敘述中,高潮屢現,各章聽來,宛如洗三溫暖,很大部分的敘述都在描述家庭和朋友的支援關係,在保護和真相的選擇之中,可以想像作者的父母和祖父母一定深受苦惱。真的很佩服這個年輕人的正直和抗壓性呀!哈哈 總之,這是講述者身上發生的真實的事,不是電影的故事,是在我們一起呼吸的世界發生的事。也許是性格使然,作者敘述事情的方式,明明是壓力、困惑、衝突和害怕,講者卻經常不由自主的一面講一面笑,讓人聽起來輕鬆順暢,但也為講述者心情沈重。 聽完這本有聲書,可能可以回頭看華爾街日報記者卡瑞尤(John Carreyrou)在2015年出版的《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可能會有更完整的理解。卡瑞尤之前被限禁口。看報導,在9月開庭時,他有提出禁口令的要求。

世代理論和世代價值
這本有聲書內容的表面看是作者揭發醫學研究欺瞞,作為吹哨者對抗大企業的內幕過程,其實可以讀到的寶貴內容是作者和父母、祖父母對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方法的不同。作為董事會重要成員的祖父一直不相信企業或伊莉莎白有問題,選擇相信企業,而作者父母親建議作者不動聲色離開,回研究所繼續走自己的路最好,後來發生問題,也支持作者,說最壞賣掉家產幫作者打官司,但是年輕泰勒選擇第三種路線,就是認為應該還原真相。三代之間的世代價值顯然不同,也和世代理論好接近,祖父一代相信權威、父母親一代明理,但也顧慮和保護個人安全、年輕一代則無法不追求真相!這樣真好!
這是一個值得聽的有聲書,雖然有時聽來令人心情沈重,但是可以學習作者的正直勇敢。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一個值得推介的閱讀者原型:瓦基的閱讀前哨站

#平行人生轉彎的地方--瓦基果然辭職了!

在網路閱讀中發現一個理想性很高、心物合一實踐力很強的年輕網路讀書人,名叫瓦基,我想他的生產力這麼高,工作品質這麼精良,應該會轉向將斜槓變成專業,我的觀察果然應證,恭喜瓦基!

1. 養成閱讀習慣不嫌晚 瓦基三十歲的成功經驗

瓦基是一個年輕的工程師,三年前透過公司同事的啟發,展開一段驚奇且收穫豐碩的閱讀之旅。他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開始學習如何閱讀、從<<子彈筆記術>>學習如何透過寫筆記規劃和管理生活目標、從<<原子習慣>>「教人累積微小習慣,變成大成就」學習如何改變每日微小習慣,從「改變網路沉癮,並建立晨間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開始,從而鍛煉worrier般的規律閱讀和寫作行為。

2. 廣泛閱讀的神秘力量

瓦基認為每一本書的作者都是累積了個人的生命故事,閱讀一本書如同進入一個作者濃縮的生命歷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經歷很多次不同的、精彩的人生歷練,如同經歷人生櫥窗。瓦基覺察閱讀就是學習,認為閱讀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需要先從廣泛閱讀開始,培養閱讀品味,再慢慢收斂閱讀興趣。瓦基也注意到「注意力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源,將注意力留給自己。」

信念帶動行為,所以他藉由<<原子習慣>>的教導,「戒除社群媒體、規劃具體目標、建立工作模式」,成功轉道平行人生;他利用通勤時間聽英文小說、傳記有聲書,也讀電子書、發展自由書寫術,學會如何理出脈絡的能力,他也了解為什麼讀懂一本書,就是講給別人聽。

  • 他讀Ryan Holiday寫的<<長銷>>,得到「利用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花時間做比生命更長久的事」之啟發,所以找一件喜歡的事,可以一直做下去;

 

  • 他讀<<人類大歷史>>發現理想人生其實和死亡相關連,從此人生豁達,認為對死亡敬畏,「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教條、價值觀中」;

 

  • 他讀<<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了解夢幻的工作需要透過很深的自我認識,才能打造和創造出來,所以深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喜歡閱讀、喜歡分享;

 

  • 他讀<<活出意義來>>,被深受二戰納粹戰俘營折磨倖存的作者深深感動,「無論環境如何,你的心中總有自由意志的選擇」,手中只剩下5毛,仍然可以選擇給更有需要的人;

 

  • 他讀共同基金創始人著作的<<夠了>>,學習如何衡量金錢和人生「什麼是夠了」,知道衡量收入和支出,達到財務自由的方法;

 

  • 他讀<<致富心態>>,學習對未來掌控和生活的從容度,可以應用自己的時間在自己的跑道,退出競爭,找尋心靈平靜;

 

  • 讀<<僧人心態>>,向作者學習由自己定義何謂「成功」,學習有智慧、自信、平和與快樂。

瓦基的閱讀經驗和身體力行的實踐,如同理想的人工智慧植入的理想人格,而理想居然可以在現實環境中勝出(survive),所以可以稱為成功的現代堂吉訶德,這是這世代珍貴的資產。

而如果我有一個問題要提問瓦基,我會想問:有哪次的閱讀經驗,有懷疑,或書中有知識或價值觀和你的知識世界相悖呢?如何處理這些狀況呢?

無論如何,瓦基從架設閱讀部落格開始,延伸到podcast說書,從2019年5月開始,三年來一面工作,一面經營斜槓人生,出版整整podcast 100集說書,真是太厲害也太辛苦了,能夠成功辭職,給予大祝福!見識正面、積極的年輕讀書說書人,很棒的標竿!

聽起來,瓦基是不是一個哲學家呢?或者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堂吉訶德!夢想而能成真!閱讀而能踐行,是理想的閱讀者典型。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真相與責任 還有好看的演員


能夠活到夠老的秋冬之際,其中很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看到年輕時的大帥哥變老以後仍然很帥的樣子。<<真相>>(Truth)這部電影很好看,是凱特布蘭琪和勞勃瑞福主演,主題講新聞人員追求新聞真相,以及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和<<華盛頓郵報>>(The Wahsington Post)講一代女報人堅持新聞真相自由的故事很接近。勞勃瑞福年輕時和保羅紐曼主演的虎豹小霸王,瀟灑帥氣又浪漫的浪子形象深植人心,1969年他僅有28歲,一路轉眼就演到75歲、80歲的智慧導師型老帥哥了!

看完電影之後查了一下資料,原來<<真相>>(Truth)是2015年拍攝的電影,是從瑪莉·梅普斯於2004年出版的回憶錄《真相與責任:報刊、總統和權力的特權》改編而來,梅普斯是前CBS60分鐘節目製作人,該書主要是在紀錄她自己和主播丹拉瑟因為新聞事件涉及政治人物的敏感議題而雙雙被迫離開新聞工作的事件。梅普斯今年65歲,2004年她48歲,正好是人生在職場中最好的黃金時期,碰到了棘手的政治新聞,在總統大選敏感時機,最後以失去最愛的工作作為追求新聞真相的代價,其勇氣和際遇令人敬畏和敬佩!

而已經75歲的勞勃瑞福飾演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中的老主播丹拉瑟,在面臨專業受到挑戰的黑暗期,不得不告別自己最熱愛的新聞主播工作,仍然鼓勵後輩要繼續捍衛新聞自由,主播台最後的告別語:繼續為真相保有勇氣!帥勞勃瑞福的演技真好!

勞勃瑞福年輕的時候,大約就是和年輕時的布萊德彼特一樣的帥和性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都能夠哼上<雨滴打在我的頭上>這首<<虎豹小霸王>>的主題曲,1969年勞勃瑞福和保羅紐曼兩個無敵大帥哥主演的,得到好多獎項的電影,能夠那麼年輕、那麼帥、那麼無憂、那麼無所畏懼,那就是記憶中春天和夏天的味道了!

一個人能夠一路從年輕帥俊活到銀髮斑駁都精彩有勁,很不容易。不過即便如地海巫師,最後
仍要歸隱山林

世代 / 成住壞空 / 科學或占星術


1991年出版的一本書,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

Goodreads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83651.Generations 上有許多有趣的書評。

科學和占星術也許南轅北轍,其中有個相同的硬道理,就是兩者都在尋求預測。科學原理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採用有系統的方法,收集資料,同樣用有系統的方法,加以分析,找出事物發生的規律,知道規律就可以加以預測,1991年 威廉史特勞斯(William Strauss)和尼豪(Neil Howe)出版<<世代:美國未來的歷史,1584 年至 2069 年>>(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提出一個世代理論(Strauss-Howe's generational theory),該書出版之時,許多書評者嘲笑其論述為占星術者流,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不過該世代理論預測2001-2020將是美國歷史循環中的危機世代,和事實有幾分接近。這本三十年前出版的書,可以讀讀看。


史特勞斯與尼豪分析美國殖民時期以來400年的歷史,大約以80年左右為一個週期,包括殖民時期(1584-1700)、獨立革命週期(1701-1791)、南北內戰週期(1792-1859)、世界大戰週期(1860-1942)、當前週期(1943-2222?)等。作者發現每個週期之間都有如春、夏、秋、冬四季輪替,稱為外在驅力(outer driven)、喚醒(awakening)、內在驅力(inner driven)和危機(crisis),這四種特質如同東方禪學思想中的成、住、壞、空互相輪替,而世代理論更將出生於該世代中的人物,同樣用四種特質標注這四種原型的人物:理想主義者(idealist)、回應者(reactive)、公民(civic)和適應者(adaptive);1997年他們出版<<第四次轉變>>(The fourth turning),將四種原型的名稱改為:先知(prophet)、遊牧者(nomad)、英雄(hero)和藝術家(artist)。四種原型的區分基礎是公共vs.個人、理想vs.務實。

以世界大戰週期為例,南北內戰結束,重建時期開始,屬於外在驅力時期,出生於1860-1882,也稱為傳教世代,世代特質為理想主義者典型;接著是覺醒時期,出生於1883-1900這一代在歷史上被稱為失落的一代,他們的世代特質是回應者:接著是一戰時期,出生於1901-1924,是有名的最偉大的一代,屬於於內在驅力時期,世代特質是公民典型;世界大戰週期的最後時期是二次大戰,是危機時期,這一代的人生於1925-1942,被稱為沈默的一代,其世代的特質是適應者。

目前是「當前週期」,始於超級美國時期,出生於1943-1960,稱為嬰兒潮世代,屬於外在驅力,世代屬性是理想主義者;接著是覺醒時期,出生於1961-1981年,是X世代,(在作者1991年的書中稱為第13代)世代屬性是回應者;接著是資訊革命時期,出生於1982-2001(?)(現今多數人認為是1984-1996)的千禧世代,也稱為Y世代,屬性是內在驅力,其世代的特質是公民。依照春夏秋冬的循環,作者預測最後一季將是危機和美國國力下降的時期,其世代的特質是適應者,這一個世代生於1997-2012,稱為Z世代和生於2010s-2020s的阿法世代。當時是1991年,作者並不知道當今以Z世代和阿法世代名之。

以預測能力來看,21世紀的前20年是是危機時期,是當前週期的第四季,作者提出的週期四季說,還真有幾分準確。該1991年的著作預測美國總統中沈默的一代可能缺席,若非最後是77歲的拜登當選美國總統,逆轉預測,也差一點命中預測。也許這個逆轉,正好可以為這個週期的危機解圍。

有意思的是,有些讀者一定是非常喜歡該書(粉絲),將書中的要旨做成一個「時光頁」(timepage)http://www.timepage.org/time.html ,幫助有興趣閱讀的人,可以用更生動有趣的方法認識美國歷史。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美好的閱讀時代 -- 電子書和聽書的時



去年在亞馬遜預約(預約價通常比較便宜)買了歐巴馬總統的A Promised Land<<應許之地>>電子書,並且聽作者親自讀書,覺得買書和聽書真方便,特別是聽書不必用眼力,感覺輕鬆很多。

更棒的是,現在如果有喜歡閱讀的書,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電子版,就可以閱讀。我曾經有購買電子書,而後來發現我更想要讀紙本書的經驗,需要頻繁閱讀、需要拿在手上,需要品讀...(例如台大蔡璧名教授的書)。如果先在圖書館借來讀一下,然後來決定要典藏紙本還是電子版,那就更好了。

這兩年公共圖書館因應疫情,推廣電子書借閱,特別是後來又啟用了台灣雲端書庫,讓電子書借閱更為普及化。我有經驗為證,例如前一陣子有一本很熱門的書<<原子習慣>>,在圖書館預約,居然一路排到六百多號,每一本書借閱14天計算,大約要等23年,很厲害吧!

讀電子書可以先在網路上瀏覽和選書,並且不用跑到圖書館借閱,真是方便美妙。有些公共圖書館員實在太棒,他們將百花齊放、眼花撩亂的電子書做成主題特展,補足圖書館分類法中無法關照到的讀者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圖書館員關照讀者、有知人懂書的才華,真的很接地氣!

不過,目前的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有許多不同的平台,需要用不同的檢索介面,除了幾個大型圖書館自行開發的電子書平台之外,最大宗有四個:凌網科技HyRead、udn讀書館讀書吧、台灣雲端書庫、華藝iRead eBooks,加上若要找外文電子書,那麼真的很難一步到位。

作為普通讀者,也受惠於其他的科技發展,我剛好在找一本很夯的日本「第一書評家、百萬暢銷書推手」土井英司的<<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在雲端書庫中查不到,本來要放棄了,結果正好發現了這個「台灣圖書館電子書搜尋 」就立刻找到。這樣厲害的系統,當然立刻要打賞一杯咖啡!!這個加拿大(嗯 因為送咖啡要用加幣)開發的「台灣圖書館電子書搜尋 」,十分好用,要找和借一本書,不用每個公共圖書館一個一個去查有沒有那一本書。感謝這麼好的系統,這一杯咖啡一定要送上的啦!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自學和戰火-- 價值觀和文化觀的省思

 #自學和戰火..哈 這聯想未免太遠了吧 ...

在博客來的okapi 閱讀生活誌中讀到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胡培菱在2018年寫的一篇很感人的書介。深深被感動,便去讀泰拉(Tara Westover)在youtube的簡介。
泰拉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8歲時獲得博士學位,今年(2021)才35歲,2018年2月她出版回憶錄《Educated》,立即高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網站暢銷榜,當時泰拉也只有32歲。中文版於2019年接著問世,中文書名是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對!胡培菱也是2016年出版的非常好看的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南非青年崔佛.諾亞的自傳,<<以母之名>>(Born a Crime)的譯者。

根據年輕泰拉的自傳描述,她自小生長在和現代化生活完全脫節的偏鄉,9歲之前完全沒有身分紀錄,15歲之前由於家庭信仰和文化不同等原因,經常受到父兄的霸凌,16歲的時候受到離家外出求學哥哥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要上學,就開始自學,17歲成功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之後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Gates Cambridge Fellowship),從此命運翻轉。
很多人將泰拉的自傳讀成自學成功的範例,但是本書的啟發應該不僅只於此。泰拉的自學以及傳奇的命運轉折,和她的原生家庭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這可以視為一本探討生命觀和生命文化的書。

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一個偏遠山腳下的摩門教派末世論基本教義派的家庭,她的父親不信任並排斥所有現代化的事物,特別是現代醫療和教育,基本教義派的摩門教義主張女性的天職「是在照顧家庭,不需要有自我,當然也不需要讀書識字等」。

這個見解和場景和誰很相似?對!阿富汗。

阿富汗,先說ㄧ個我們有一群不太正經的朋友的笑話。阿富汗最早怎麼引起我們注意的呢?多年以前參加國際會議等活動,要在網路上填國籍,經常無法選到正確的國名。這時朋友互相告知,他們在一長串的國名中,就隨意勾選第一個,哈!當然就是阿富汗!哈 危險的阿富汗,不是恐怖份子就是難民,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網路玩笑。不過阿富汗的問題,特別是對活生生的,在當地生活的居民而言,面對的是真正艱險的日子。

在長路漫漫(Long Way Round)這部2004年英國拍攝的摩托車騎士旅遊紀錄片中,瑞士人克勞蒂亞將他在1995年進入阿富汗擔任戰地記者的經驗加以分享。他說這個國家的國土中有95%是山,非常貧瘠,不容易種植之外,對統治者而言,有如燙手山竽,歷史上許多入侵者,最後都燒了手指離開(burn their fingers)。他在2004年實地拍攝當地婦女密實蒙面、生活權利受到限制的生活樣貌,但是說婦女的權利已經比90年代的待遇好很多,當時女子不准許上學受教育,沒有工作的權利,全身包札嚴密,還需要整天帶著厚重的頭巾布卡(看了紀錄片之後,對讀到的文字描述,有更具體的理解)。

更早的時候,讀了<<西域風塵記>>,是2003年慈濟基金會出版,王志宏主編的<<經典雜誌>>專書,其中有阿富汗的戰火、文化、信仰和生活專文 ,描述1996年塔利班掌權之後,剝奪女子上學受教育,工作的權利,「外出購物都需先生或兒子陪同。…女子學校在塔利班政權下關閉,學校被權充為馬廄,圖書館的藏書皆被焚毀…。」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離開,學校才開始恢復正常,「…有學生一千二百位登記、…省長承諾這所學校將會給每位女孩就學的機會,學校重建完成後會用心辦學,讓每位女孩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

但是好日子也不長,就在今年(2021年)8月美國撤軍,保守政權返回。目前媒體每日報導當地居民的恐慌狀態,一切似乎又要會回到20年前令人不安的黑暗時期嗎?一切都是價值觀和文化觀作祟嗎?

泰拉的衝突和翻轉案例發生在美國,是在一個家庭中或社區中的事件,以美國的制度而言,這個國家立國所植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基本上是兼容並蓄、多樣和包容,所以只要不違法,家庭和個人都可以選擇個人的信仰,各自相安無事生活。最多就是個人層次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

但是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衝突的原型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現代開放生活方式的排斥,然而所引發的後果卻是太慘痛的戰爭。

開放、民主和文明是普世價值,有這麼好,那麼泰拉的摩門教父親、塔里班等為什麼要堅持選擇保守?拒絕進步和開放?他們害怕什麼?需要選用自殺式的人肉炸彈去避免另一個可能?那麼一定就是有一群人,服膺一種價值和信念,有另外一群人,服膺另一種價值和信念;也就是說,有這麼多人渴望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渴望保護和擁護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差異,不能被容忍嗎?

文化和信念衝突引起的戰爭,這個現象,不就是泰拉和她的原生家庭對於生命觀看法不同的放大嗎?她離去重生、取回自主,而她的原生家庭必然視為背叛,但是這樣的衝突需要用彼此毀滅作收嗎?

爭戰的起因,除了搶奪食物和資源,另外就是剷除異己,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左派和右派、獨派和統派、女性和男性、同性和反同、開放和保守、過動和自閉…you name it!)不一而足!非我族類,非將之剷除不快嗎?

泰拉用一個家庭革命和個人命運翻轉的例子,示範給我們看,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勇敢轉變,可以不需要彼此毀滅。不同的生命觀,可以共存,歷史其實也可以不要走毀滅發展的路線。
我們可以練習容忍彼此的信念不同,如同我們包容每個人的差異和長相不同。互相包容,應該可以的!

阿富汗加油!

註:
• 王志宏撰文、 攝影(2002. 02)。【深入現場】阿富汗援助紀實 我們需要希望,經典雜誌 第043期。
• 王志宏 撰文‧ 攝影(2003. 08)。【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經典雜誌 第061期。
• 另外 2021年經典雜誌9月號也有新的報導.
#讀書雜感
#開放和保守生命觀的水火不容

(紀錄一下:這樣一篇雜感,大約需要兩杯中杯拿鐵,可以寫完。)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waki瓦基的閱讀和筆記術

 

 #waki瓦基的閱讀和筆記術

如果ㄧ個人持續不斷的重複做一件事情,如同阿甘正傳中的阿甘,那麼人生就會美好。
閱讀也是這樣,我在網路上不斷看到這些令人驚異的閱讀者和說書者。Waki 瓦基,閱讀前哨戰的版主,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瓦基是一個全職工作者,業餘經營閱讀網站。他說秘訣是從書上讀來的。
他說自己「…對於在而立之年以前,渾渾噩噩不太喜歡看書的我,2018年才培養出閱讀的習慣,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真不是蓋的!Never too late ,不是就是這樣嗎?看看耕耘三年的成果有多豐富!
實踐很重要,瓦基說他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深受啟發,開始對讀過的好書進行思考,整理成閱讀筆記。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瓦基說應該要趁腦袋還靈光的時候,紀錄自己的讀書心得。
他閱讀<<心流>>,知道保持專注力的重要;他知道紀律的重要,他也從閱讀筆記和計畫的書籍中,例如《子彈思考整理術》,瓦基認為寫子彈筆記,也就是類似寫日記的方式,追蹤、紀錄閱讀成果,對於維持閱讀習慣的紀律最有幫助。
又快開學了,研究生,特別是在職研究生要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餘,擠出有限的時間做辛苦的學術閱讀,如果沒有預先的準備動作,建立有計劃的閱讀和寫筆記的技術,進到研究所除非碰到好讀的科目,否則師生就都很辛苦,因為功課很重,這時候老師被罵,也很無辜呀!如同跳下水中,才知道沒有學會游泳的苦惱,不是雙手划就會浮起來。
現在的學生,多是斜槓世代,如何衝出重圍,兼顧工作和學習?我在網路上,看到這麼多的閱讀好手,佩服之餘,也忍不住希望即將開學的學生們認識這些人、練就這等身手。
好多斜槓的閱讀好手,也是知識踐行的好手,好一個繁花似錦、值得敬畏的年輕網路閱讀世代!
讀著、讀著,十分喜歡💕,不免就送上一杯咖啡☕️表示感謝,呵呵🤭星巴克拿鐵😄最好。
閱讀和筆記的軌跡,這是其中一個好作品
其中也有有聲書 在apple podcast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閱讀閱讀者

 

#閱讀閱讀者


90後的青年,大約就是z世代,嗯他們都在讀些什麼呢?
為了要了解專業書評和讀者書評有什麼不同,在網頁上讀到一位年輕的書評寫手,一個很用功的年輕讀書人,他的文字和閱讀書目我都很喜歡,所以很有興趣、很勤奮的追蹤了他的閱讀軌跡(followers)。

如果你對青年讀者在閱讀些什麼,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讀一讀馬光廷從2015年(也可以說是2011年)到2021年之間,總共約445則(對,四百多本書)的讀書心得。這是讀者書評平台的優點,將閱讀軌跡都記錄下來。

他的閱讀從最早期很多遊記、女性主義、透過閱讀可以更加認識另一種性別,許多寫在goodreads的英文閱讀書評,可能是在澳洲留學時期的閱讀筆記;而這兩年的閱讀,涉獵更多新科技、商業發展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主題,很特別的是對於metadata和博物館的閱讀也有涉獵,閱讀動機和選書,強烈反映要探索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樣廣泛閱讀卻又樸實無華的讀書人,真是令人羨慕,可以說是圖書館員眼中的完美讀者!

如果公共圖書館要檢視自己的館藏發展,有一些讀者書評很值得參考。

我想公共圖書館的雲端書庫即時有這些書,也會很不錯!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長路系列 -- 攝影者 克勞迪亞

 #長路漫漫

#其實是長路向上
#環保實踐和美麗的風景
#首度嘗試電動摩托車探險南美的熱帶雨林

謝謝孩子送給我的紫色iphone 12 ,附贈一年的Apple TV+節目

剛看完一個影集,Long Way Up ,Ewan McGregor和Charley Boorman 是美國和英國的兩位演員,他們也是長期的朋友,在12年後再度攜手合作,他們要實踐環保,決定要騎電動哈雷從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烏斯懷亞,一路往北騎到美國西岸洛杉磯,行前準備工作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包括哈雷和電動汽車廠要為他們設計和提供交通工具,因為要採環保電動,所以都是從0開始,提供原型設計。這些支援團隊的團結和不計代價的付出,使得任務成功,每個人的武功也真的十分厲害!

路途中的困難和絕美的風景,形成強烈的對比。

剛開始的考驗是每天都在擔心下一站的加電站在哪裡,接著騎電動哈雷經過山徑、泥巴小路、崖壁,經過寒帶高原、熱帶叢林、沙漠等多種的極具挑戰的地形,看過令人屏息的山川冰原、綿延的鹽田、日出和如仙境般的森林洗禮,在途中遇到勇猛的獨腳單車騎士,好勵志!

真是太好看了!陌生的土地、熱情的人和美麗的風景。詳實的影像紀錄,像是來了一趟中南美洲的旅遊洗禮,真是好看的旅遊紀錄片!人生只要勇敢,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

長路系列 -- 攝影者 克勞迪亞

長路系列的幕後要角克勞迪亞!他的第一幕出場,是一個憨厚的微笑,由於跨國摩托車旅行,需要兩本護照,由他的媽媽專程從瑞士送來倫敦給他。第二個事是大家都要出發了,發現他沒有英國的摩托車駕照,結果第一次路考,沒有通過,要再等十天考第二次。

我不能停止的看了長路漫漫、迢迢、遙遙等三個系列,不只是看了摩托車環遊全世界,特別是很被其中的一些詩意的影像所吸引,這個長途旅行的紀錄片系列中,很多的意象,既有美感、寫實又意境深遠,原來背後的操刀手攝影師果然是一位不尋常的cameraman(克勞迪亞都是這樣自稱)

這個訪談紀錄總共有一個小時40分鐘左右,我居然有興趣聽完整個的訪談,非常美妙,聽到文化衝突,2004年他被長路系列的製片大衛發掘,參與摩托車長途旅行的拍攝,首先考摩托車駕照,考第二次才通過,通過之時,全隊歡呼!兩年後他因為連續兩次半夜騎摩托車和駕駛汽車超速,各罰款60英鎊,也各扣了三點,然後就被通知吊銷駕照,根據英國的規則,本來是12點才會被吊銷駕照的,英國的系統說他是新手,新手六點就要沒收駕照,因為英國並不將他的瑞士駕照年資計算在內,而是認為他2004年才拿到駕照。總計在倫敦考駕照總共考了五次,第一次頭沒有轉到後面,所以沒有通過,克勞迪亞解釋通常騎士不能向後看,而是要看後視鏡,但是英國的規則不同,沒有轉頭看,或是轉的角度不夠,就路考不通過。只好十天之後再去考試,這次考完又沒有通過,原因是開得太慢(hesitant driving);第三次十天之後再去考試,他就用平常的速度,結果考官還是宣布沒有通過,原因是開得太快(aggressive driving)。考試的當中,考官認出他是長路漫漫的攝影師,說沒問題的,你都已經騎摩托車環繞世界一週了,但是還是有各種奇怪的理由,讓他Failed…總而言之,在這一段的訪談對話當中,雖然微笑受訪,但是文化和政治的差異,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不合理的官僚對待(很熟悉是嗎?)都需要用苦澀無奈的幽默去面對,用耐心去回應。也許就因為具備這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可以在困難的、衝突的、未知的、危險的環境中冷靜地記錄美感、詩意和事實。

克勞迪亞年輕的時候,在1996年就到阿富汗做戰地記者,訪問過賓拉登。主持人注意到這位攝影手喜歡跑沒有人競爭的新聞,也就是冷門的、但是真實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看他的影片,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很真實、既有天賦又悲天憫人的人。很幸運看到這一系列的紀錄片。

克勞迪亞於1962年生於瑞士,他說他1980年18歲的時候就考過卡車駕照,在瑞士就自動獲得其他小車的駕照,包括125cc機車駕照。他在1985年23歲的時候就開始擔任戰地記者,他說阿富汗有95%都是山,沒有基礎建設,也不受任何外來的政權統治,外來的政權最終都以burn their fingers 吿終。克勞迪亞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各種各式的遠征探險(expedition),他關注不受大眾重視,但是是真實而重要的議題,有個留言說他是一個top bloke…。


#longwayround2004

#longwaydown2007

#longwayup2019_my favorite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老子道德經英譯者Ralph Alan Dale這個人

這本書很重,但是印得真是精美漂亮,數年前訪美,在Barnes&Noble書店熄燈號之前偶然看到買了,坐飛機帶回台北。一直靚在書架,近日偶然一讀,欲罷不能。

戴爾出版的書有針灸、音樂和兒童讀物,真是有趣之人。原來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道德經翻譯本的序中,戴爾解釋他譯著這本老子道德經的因緣,戴爾說他大學學的是地理和攝影測量(從航空照片製作地圖),在1943年23歲的時候從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目睹珍珠港和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破壞,震撼極大,決定要尋求人類和諧生活的途徑,所以之後就學於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為作曲家,並在紐約幾個學院擔任音樂教授和系主任。[哇 從地圖繪製者、參軍到音樂教授,嗯 人生的可能性真大!]

戴爾說他在詩和音樂浪漫的25年間,不斷尋求一種極致的00(Great Integrity),但是是透過學習中醫和哲學的另外30年的時間,才進入老子的世界。[整整半個世紀的追尋和學習,難怪這本厚厚的精裝書拿在手上就有一種吸引力!]

際遇就是如此,戴爾說他有一次去診所,被一個金屬注射器穿過耳鼓膜、中耳,損傷內耳耳蝸中的柯蒂氏器官(Organ of Corti),導致了耳聾、眩暈和耳鳴的梅尼雅症狀(Meniere's Syndrome),之後看過6個耳科醫生(otologist)都說了相同的結果,就是梅尼雅徵狀是無藥可治的。戴爾說對於音樂家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結果。所以戴爾決定自己找治療的出路...[對呀!真是神奇的際遇!]他遇到一位針灸醫師,親眼看到這位醫師用針灸治好了兩個病人,他決定學習針灸,到過日本和台灣追隨大師學習針灸,然後從自己每天針,到隔天針,他的耳疾好了。1977年6月一位朋友送他老子道德經英譯本,之前戴爾已經翻譯了好幾本針灸的著作。開始閱讀老子道德經之後,他說意識甦醒,生活和思想都有了新的領悟。

戴爾撰寫體悟詮釋,並編修英譯語言,由著名攝影大師John Cleare附圖。就有這本2002年出版的漂亮的重要作品。四年之後,2006年,戴爾在高齡86歲辭世。

生滅循環,這位作者留給我們一個美麗的作品。

https://laotzu.xyz/source/display?id=417

#閱讀筆記
#老子道德經英譯者Ralph Alan Dale這個人
#戴爾 (Dale, Ralph Alan, 1920-2006)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重讀

 所謂重讀,就是忘記了,再讀。如同老友重逢般的欣喜!香醇又有新的認識和體悟。 -- m.m.202107

重讀 是對抗老化最好的方法。溫故知新、日新又新

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世代研究提供有趣的現象

 不同世代的研究

教學生涯中,數數我的學生跨越三個世代,我自己是嬰兒潮(1945-1964),學生中有X世代(1965-1979)、Y世代(1980-1996)、Z世代(1997-2012),如果再不退休,我就會教到α阿法世代的學生。想想真是身經百戰。也有很多有趣的經驗。例如我自己很習慣用線上共筆、文書處理則大量用追蹤修訂、使用樣式、自動產生目次等,但是這些功能,是研究生必要技能,但是發現這幾年來讀研究所的同學都不太會用,連階層的概念都很不容易建立,而階層的概念是寫作的邏輯思維,也是建立和編輯大綱不可或缺的工具。石器時代的人,經歷並使用了各種資訊工具的第一代,還要繼續與時俱進。

我的朋友Kai在美國一家規模很大的衛星製造公司擔任管理階程的工作,最近返國聊天時,隨意聊了我的碩班研究生做了有關世代資訊行為研究的論文,他說他的美國公司有給管理階層講習不同世代的相關課程,因為管理階層會接觸到不同世代的工作夥伴,而不同世代在資訊工具使用和思考等方面,特性很不同,這個訊息真是令人快樂,不同世代的資訊行為研究結果,能夠真正應用於實際的環境中,豈不是很棒嗎!

如同最近火紅的台南圖書館中設立獨立書店,這個題目也是早在十年前,一位在職碩班研究生l林秋萍老師就寫了討論公共圖書館設立書店和咖啡廳可行性的碩士論文,這些學生們真是厲害,有遠見、關心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