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找到博士論文的多種途徑



學術傳播範式:博士論文的出版驗證途徑


吳美美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教授


2019年聽聞有英國政經學院找不到博士論文的奇怪新聞,引起大眾對於博士論文的興趣。

博士論文的出版是學術傳播很重要的一環。博士的產生過程包括自我智識(intellectual)的躍進和突破,也有很嚴格的認證過程。以近年擔任國外博士論文口試委員的經驗而言,包括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南洋大學對於博士論文口試的要求都十分嚴謹,對於口試的過程,口試委員要有書面報告、口試的過程要全程紀錄、口試委員最後的決議等,都有詳細紀錄,更不要說這些過程對於博士候選人考試的要求了。

換言之,博士論文的產生代表當代公共知識的生產,對學術社群、機構和個人都需要遵守一套嚴謹、有紀錄的程序,包括博士論文保存和傳播的索引摘要也都有專業的學術社群作為做保障的機制。一旦機制破壞,學術次序崩盤指日可待。


以下隨筆一個簡單的紀錄:


Wu, Mei-Mei(1993).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ialogue: A Study of Patron Elicit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 NJ, January,1993. (博士論文)[全文]



找到自己的博士論文的六種方法!


1. 除了自己收藏的版本之外

2. 畢業的學校可以查到紀錄:

我畢業的學校(Rutgers大學 資訊傳播暨圖書館學院)建立的博士論文紀錄系統從1961年起的博士論文都記載得很清楚。(謝謝學校除了學術訓練,也將學術行政服務做得很棒!)
https://comminfo.rutgers.edu/academics/graduate/phd-program/dissertations-and-accomplishments/dissertation-topics-1961-present






3. 法定存繳單位UMI

(後來被PROQUEST合併) ,在其網頁可以檢索並購買博士論文。(在我的博士論文剛出版的前兩、三年我每年都有收到寄來的微額版稅。) https://dissexpress.proquest.com/search.html














可以得到以下博士論文的訊息: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ialogue: A study of patron elicit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https://dissexpress.proquest.com/dxweb/results.html?QryTxt=patron+elicitation&By=Mei+Mei+Wu&Title=&pubnum=










4. 在師大圖書館查

ProQuest博碩士論文資料庫,輸入作者名,以及題目關鍵字 patron elicitation,即可以檢索到以下資料:






第 1 個文件,共 1 個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ialogue: A study of patron elicit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Wu, Mei-Mei.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 New Brunswick,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1993. 9320541.


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Digital Dissertation Consortium)
http://pqdd.sinica.edu.tw/twdaoapp/servlet/advanced?query=9320541


Check SFX for Availability
http://findit.lib.ntnu.edu.tw:3210/sfxlcl3?url_ver=Z39.88-2004&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dissertation&genre=dissertations+%26+theses&sid=ProQ:ProQuest+Dissertations+%26+Theses+A%26I&atitle=&title=Information+interaction+dialogue%3A+A+study+of+patron+elicitation+in+the+information+retrieval+interaction&issn=&date=1993-01-01&volume=&issue=&spage=&au=Wu%2C+Mei-Mei&isbn=&jtitle=&btitle=&rft_id=info:eric/&rft_id=info:doi/


摘要
Patron studies have become a key issue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research since a shift of research domain in the mid '80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the patron'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have been the focus of many researchers. The patron's Elicita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trieval interaction--the micro-lev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as not been explored. An Elicitation is defined as a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in conversation. A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is a voluntary way to reveal one's interests, concerns, perplexity, or problem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patron Elicitations seems to suggest a direc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atrons. In addition, it is a promising source for intermediaries to form a dynamic user model, since patron Elicita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in interac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What are patron Elicitation purposes? (2) When, during the interaction are Elicitations most likely to occur? (3) Do patrons differ from intermediaries in terms of Elicitation frequency? and (4) What major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discourse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Elicitation, the stages of research and search, and the unit of utterance are defined. 852 patrons' and 861 intermediaries' Elicitations are identified from a total of thirty-eight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encounters. The purposes of patron Elicitations are specified and classified into ten categories. Patrons are then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Elicitation behavior in terms of three approaches: (1) H-fre and L-fre questioners (Elicitation frequency); (2) High-cat, Mid-cat, and Low-cat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used) patrons; and (3) Active and non-active questioners (cluster analysis of categories frequency).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atrons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intermediaries in the search stage. Patron Elicitation frequency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length of interaction in terms of actual time spent and the number of utterances exchanged. However, intermediary Elicitation frequency does not show such a correlation. Patron Elicitations are suggested as legitimate sources for user modeling; the categories of patron Elicitation purposes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patrons' unique concerns which have not been addressed in other studies. Some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the patron's status, age, online search experience and the length of interaction) reveal an impact on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which suggest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does not occur randomly and deserve further study.
詳細資料
主題
Information Systems; Library science;Language
分類
0723: Information Systems
0399: Library science
0679: Language
識別碼/關鍵字
Communication and the arts;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標題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ialogue: A study of patron elicit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作者
Wu, Mei-Mei
頁數
199
出版年份
1993
學位日期
1993
學校代碼
0190
來源
DAI-A 54/0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出版地
Ann Arbor
出版國家/地區
United States
指導者
Belkin, Nicholas J.
大學/機構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 New Brunswick
大學地點
United States -- New Jersey
學位
Ph.D.
來源類型
Dissertations & Theses
語言
英文
文件類型
Dissertation/Thesis
論文/專題編號
9320541
ProQuest 文件識別碼
304066217
文件 URL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066217?accountid=14228
著作權
Database copyright ProQuest LLC; ProQuest does not claim copyright in the individual underlying works.
資料庫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資料庫著作權 © 2019 ProQuest LLC。 保留所有權利。 條款和條件


5. Google Book

也可以查到我的博士論文,資料指出我的博士論文在2009年密西根大學已經將之數位化。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1jzhAAAAMAAJ&q=intitle:Information+interaction+dialogue:+A+study+of+patron+elicitation+in+the+information+retrieval+interaction&dq=intitle:Information+interaction+dialogue:+A+study+of+patron+elicitation+in+the+information+retrieval+interaction&hl=zh-TW&sa=X&ved=0ahUKEwiqq_brpeHkAhWUyIsBHbs6BZEQ6AEIKDAA

374 頁




常見字詞


abstracts Active Questioners aequorin age group Belkin categories frequency Categories of Patron Chapter Chi-square test cluster analysis coding cognitive Column Total contextual factors data of patron Databases discourse analysis dissertation Echoic Elicitation regarding Example freq Exp freq functions gender pair grand means group means identified Indiscernible individual intermediaries information ne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formation services interaction length interaction process intermediary Elicitation frequency interviews knowledge L-freq group length of interaction Mokros Non-active normalized data Number of Subjects number of utterances Obs freq Exp okay online experience online issues online search experience Outputs patron and intermediary patron asks patron Elicitation behavior patron Elicitation frequency patron Elicitation purposes Patron Status presearch and search presearch stage questioning patrons rank raw data Saracevic Search procedures search question search stage significance level suggests that patron Table thai Uh hum user modeling utterance units utterances exchanged Yeah







6. 從師大的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可以找到和下載電子全文



學術傳播中很重要的DDC (Digital Dissertation Consortium) 提供數位化博士論文





A. 輕描淡寫但卻刻骨銘心的博士論文謝辭






B. 很重要的頁面: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和簽名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書籍史學研究:羅伯特丹頓館長的 2018 法國文學之旅

 


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丹頓 (Robert Darnton)教授2015年從哈佛館長退休,仍然繼續研究,致力於書籍史,2018年出版<<法國文學之旅:法國大革命前的書籍世界>>(A Literary Tour de France),從18世紀的法國革命前夕,藉由一位書籍銷售員的推銷漫遊路徑,考察研究法國大革命前夕的書籍世界,並從圖書出版、發行、銷售和閱讀的現象,指出法國革命除了追尋自由,革命的力量從閱讀的行銷排行榜可以一窺一二。

本書的簡介就很迷人:"在革命前幾年,法國的出版業是一個生動的,有時還是粗暴的活動,因為出版商和印刷商爭相處理(如果可能的話,逃避)改變審查法和稅收法規,以迎合閱讀公眾對各種書籍的興趣,來自著名的百科全書、理性和知識的存儲庫、醜聞誹謗和色情內容。歷史學家和圖書館員羅伯特·丹頓使用他獨家獲取的大量文件 - 來自作者、出版商、印刷商、造紙廠、類型創始人、油墨製造商、走私者、貨車司機、倉庫管理員和會計師的信件和文件 - 涉及瑞士小鎮納沙泰爾出版社,將這個世界變為現實。與法國周邊的其他地方一樣,瑞士是盜版的溫床,仔細監控對某些類型書籍的需求並找到實現它的方法。特別關注Jean-FrançoisFavarger的日記,他是一家瑞士公司的旅行銷售代表,他的1778年旅行,騎馬和步行,在法國各地訪問書店和更新訂戶構成了故事的主旨。

<<法國文學之旅>>就是這樣一本書。丹頓捕捉到了喧囂、流浪漢喜劇,以及銷售員Favarger在書籍旅行的偶然風險,並在此過程中為法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提供了一種引人入勝,身臨其境且令人難忘的書籍文化敘事。"

2018年出版周刊(Publisher's Weekly)專訪的這篇報導,敘述了這位書籍史學研究者研究的來龍去脈,很好看。原來研究者的資料,有時真的是無意間的發現!!

丹頓還經營一個法國文學之旅網站:法國和歐洲法語系的出版和書籍貿易,1769-1789 (Publishing and the Book Trade in France and Francophone Europe, 1769-1789)

這個網站提供了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探索書籍世界的機會。它匯集了來自法國印刷品協會(SociéténypographiquedeNeuchâtel)的大量檔案材料,這是一家出版商和批發商,從1769年到1789年為法國各地提供各種書籍。 透過鏈接追踪線索,使用者可以追蹤城鎮、書商,以及文學的供需關係和之間的交流,還可以研究出版策略、盜版、走私、航運、書商作為文化中介的角色,以及全國範圍內的暢銷書的模式。該網站也匯集了大量有關作家和寫作的資訊:來自巴黎警察檔案的作者的500份報告,1748-1753,以及Jacques-Pierre Brissot撰寫的185封信件,Brissot作為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在1780年代的作家生涯達到高峰。

#難怪歷朝歷代的掌權者都要控制言論和出版自由。看看法國大革命前,法國人都在流行閱讀甚麼...。丹頓的書籍史研究,真是一枝好筆、好頭腦、找到有趣的切入點的歷史研究!



無獨有偶

<<書籍的秩序>>作者侯瑞 夏提葉(Roger Chartier) 也提出來閱讀革命是法國大革命誘因之一,他在1991年出版《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Chartier, Roger. (1991).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38 pages)指出: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然而,對於這場革命的起因,究竟是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或是印刷術引起的思想因素等,一直沒有定論,例如1933年法國學者丹尼埃爾·莫爾內著作《法國大革命的思想起源》,認為思想啟蒙與革命有必然關聯,是「思想觀念引起了法國大革命」,侯瑞夏提葉在1991年出版《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一書,從啟蒙思想與革命關係、公眾輿論、王權衰落等方面重新梳理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夏提葉指出,印刷技術的發展,從而引起書籍和閱讀的變化,是「大革命」一個重要誘因。

在《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中,夏提葉認為文化社會學是一種更合適的研究途徑,因為最有力、非凡的思想變革,在尚未形成清晰思想之前,往往是信仰和情感的變化,發生於集體思想、行為之前,主張以「文化」代替「思想」,因此他透過研究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以便辨明發生變化的前提條件。夏提葉經過研究推斷:文化轉變改變了法國人的行為和思想模式。

夏提葉指出法國大革命前,法國圖書出版審查制度很嚴格,當時,哲學書籍與色情淫穢書、政治諷刺書刊都一律被視為禁書,但卻無法禁絕。從統治者的觀點看來,維持穩定、神聖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哲學書和色情書刊明顯褻瀆神聖、腐蝕價值,而去神聖化閱讀尤其會鼓勵人們發展出來批判的意識,哲學書刊成為當權者的首要禁書類型。在當時,包括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狄德羅、愛爾維修等都有著作被禁,例如1770年代初出版的《哲理小說與故事集》、《論百科全書問題》等。夏提葉指出由於哲學書大規模傳播擴散,破壞了君主制度賴以立基的神聖性,使法國人認為自己是專橫政權的受害者,從而產生批判和革命意識。「因此,哲學書籍,不論其意圖如何,對舊制度構成『意識形態侵蝕』,從而為革命裂變鋪平了道路。」但是是哲學書籍造成法國大革命嗎?夏提葉認為不是書籍,而是閱讀行為誘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夏提葉指出, “當閱讀滲透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閱讀就失去了長期以來的神聖感。讀者與書籍建立新的關係,讀者不再敬服權威,而不斷被新鮮事物、觀點所打動,不再輕易地信服和擁護,而這讓法國人對舊體制產生牴觸,發展出批判的態度,並有了從舊根基中解放出來的慾望。”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夏提葉指出當時新興的職業作家被視為靈魂骯髒「以寫作為生,或試圖這麼做,對於任何作家來說都不值,因為這通常意味著出身貧賤、靈魂骯髒和才疏學淺。」當時的職業作家被視為靈魂骯髒,實在是很嚴重的指控,不過也意味著不論為經濟收入,或是為理念之爭、不平則鳴,當時的寫作人口一定大為增加。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 -- 如何用一隻手舉起大象?



John Wilkin博士:你如何用一隻手舉起大象?(How do you lift an elephant with one hand?)

2019JCDL會議第三天的專題演講者是 John Wilkin博士,他的演講題目很活潑,但是主講的內容很嚴肅,以資源和行政管理為主。

John Wilkin博士是伊利諾大學圖書館館長,於2013年開始在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 - 香檳城大學擔任圖書館館長和大學圖書館館長,並於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伊利諾伊州擔任學術事務和教務長臨時副校長。此前, Wilkin曾擔任HathiTrust執行董事以及密西根大學的各種行政職務,包括臨時圖書館館長。Wilkin館長曾帶領密西根州的數位圖書館服務開創了許多大型數位圖書館工作,包括Making of America,Humanities Text Initiative,PEAK(一個提供Elsevier期刊的系統),以及將英語詞典放在網上等。

Wilkin博士的演講指出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正面臨的巨大挑戰。Hathi取自印度語大象的意思,傳說中大象是一種從不遺忘的動物 (Hathi is Hindi for “elephant,” an animal that is said to never forget[1].)。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成立於2008年10月,由美國中西部12所大學,包括密西根大學、愛荷華大學、伊利諾香檳城大學等,加上加州大學系統11所圖書館所共同組成,參與Google圖書館計畫(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將公共領域出版品掃描成數位圖書,並提供參與圖書館一份數位版本。對於有版權的圖書則僅提供片段掃描。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還有其他合作夥伴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共60餘個研究圖書館,由參與的圖書館和圖書館聯盟共同分擔費用,是一個共治的團體,並由密西根大學圖書館負責儲存庫的設計和維護。

2011年9月美國作家協會起訴HathiTrust,指控該機構大規模侵犯版權,美國聯邦法院在2012年10月否決美國作家協會的控告,該項判決的結果係根據美國法律,認為 HathiTrust使用由Google掃描的書籍是合理使用(fair use)。法院依據美國聯邦版權法的變革性(transformative)[2]原則,認為HathiTrust的獲取功能已經改變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並未侵犯版權所有者的權利。該判決也獲得第二巡迴法院的肯定。2014年6月10日,確認HathiTrust中的搜尋檢索和可獲取性的功能都屬於合理使用,因此也向法院提出撤回原告起訴 HathiTrust圖書館保存副本之權利。

Wilkin博士指出總計至2015年10月,HathiTrust的館藏數量超過1,370萬冊,其中530萬冊屬於公共領域。HathiTrust提供許多檢索和獲取服務,特別是整個存儲庫的全文檢索,總計在2016年,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在美國和其他236個國家有超過617萬個使用者,共使用Hathitrust數位圖書館1,092萬次。Wilkin館長指出由此產生的組織,數位保存基礎建設和數位館藏為圖書館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價值。這種共享和補充在地服務的轉變為圖書館創造更多大規模的共享服務,確保了世界各地研究圖書館的重要未來。Wilkin博士說明為什麼面對如此罕見的問題需要更大規模的努力。




[1] https://bits.blogs.nytimes.com/2008/10/13/an-elephant-backs-up-googles-library/
[2] 根據美國的版權法,變革性是衍生作品的特徵之一,它使作品超越或以新的眼光置於所依據的基礎作品之上。在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相關的環境中,後期工作的變革特徵通常為公眾提供以前不可用的好處,否則它將保持不可用。這種變革性在合理使用分析中佔很大比例,並且可能為明顯的版權侵權責任提供免責理由。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我的太極拳老師



這位老師打拳和教拳全心投入,進入一種心流狀態。

紀錄一下我的太極拳老師 我有兩個太極拳老師,一位是教楊式太極108式的索老師,一位是教37式的賴老師校長老大幫主。印象最深的兩位太極拳老師的共同特點是:拳藝奧妙不說,都已經將太極拳視為心法、都將太極的精神融入日常行住坐臥,他們都免費教拳,而且還不時帶文旦橘子等水果當作獎品犒賞學生...。


先說我的108式的老師。我是從2012年春天遇到這位老師,在路上收到一張可愛小巧的傳單,"在運動中心免費學太極拳"。我之前下過決心要運動,雖然繳過幾次費,每次都只大約出席兩次,然後就流會。這次我出席了大約兩個月,每次排在大約一百個人左右的後面,排10行,有10列,我大約都在最後一列,因為總是遲到,遠遠看老師示範動作,精緻的藝術,好讚嘆。後來因為膝蓋不好,很多動作無法作,就輟學了。


2017年申請休假,很努力地找這位老師,運氣很好,多方探詢之下,找到老師,回到班上。經過五年,看到老師和同學年輕有活力,嶄新的很,覺得學太極真是有效呀!

我特別有感觸是因為前幾天晚上上完課之後,老師問我可不可以跟他分享如何成功教學...哎呀呀...(太汗顏,從來沒有過 “教學成功”的經驗押....)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上周太極拳課老師教起式和收式,老師說這是太極拳很重要的基礎,立樁功有沒有學好,可以從起式和收式看出來,是太極拳的重要基礎,所以需要一個一個驗收。老師帶了一大袋柳丁,以為可以送出很多,結果20多人中,第一試只送出3顆,老師又給我們所有人考第二次和第三次,都不勝滿意。之後老師又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給我們講根、中、梢、呼吸和經脈等拳理。下課後,老師說我們一起走回去吧,就問我說怎樣可以教好學生,他說,"怎麼這麼認真教,傾囊相授了,怎麼都看不到90分的學生....你受過有系統的訓練,究竟要怎麼教呢?你會怎麼樣...?"

我感受老師拎著一大袋送不出去的橘子的沉重(當然老師後來還是給我們分送了橘子,不過袋子裡還是有一些...),.....要比教學挫敗嗎?

我跟老師報告說,也許需要醒麵的時間吧!學習是一種改變,而對身體的幽微要求是一種大改變,就需要大時間。我工作的世界主要是處理符號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比起體驗的世界是要容易得太多,只需要心靈專注,就能有進步、有改變;而老師教的太極拳需要身心靈三者同時專注,改變身體的慣性,需要不斷練習。

我說文字符號的規則比教導身體平衡、呼吸和太極境界的默識揣摩要簡單得多,即使如此,我的教學,例如研究方法,要求學術寫作合乎某種規範,也是讓師生吃盡苦頭,一點都沒有好到哪裡。特別若是要追求學術藝師的境界,也是經常老師和同學處在緊張和挫敗的關係中(同條船,沒有好到哪裡去,對吧?!)。

我跟老師報告說,我覺得成功的教學就是學習者有熱情、教學者有熱情。

想一想,釋迦佛祖在<<雜阿含經>>中,用對話不斷啟發學生,他說得那麼多,經卷那麼厚,從來也沒有挫折過哩 (嘿,不過<<雜阿含經>>中,和佛祖問道或辯論過的,最後都悟道 "...諸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呀 不像老師給我們考三次還不合格...汗顏)。


不過另一方面來想,我們這一班,大都是60歲以上的老學生,都用像孩子一樣單純熱情的心來學習。也挺不錯的。而從小柯老師那兒聽佛經學來的佛祖的教學秘訣是講過就放下。

由於我們沒有練習好,讓認真教學的老師感到挫敗,真是要深切反省。遇到這樣一位民間熱愛教學的真誠老師,心中實在無比感動,禮失而求諸野。希望我陪著老師說說話,可以讓老師好受一些。

學習,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學習者自己。老師不須有痛,痛則雙敗(和老師的對話中領悟到,一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