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自學和戰火-- 價值觀和文化觀的省思

 #自學和戰火..哈 這聯想未免太遠了吧 ...

在博客來的okapi 閱讀生活誌中讀到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胡培菱在2018年寫的一篇很感人的書介。深深被感動,便去讀泰拉(Tara Westover)在youtube的簡介。
泰拉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8歲時獲得博士學位,今年(2021)才35歲,2018年2月她出版回憶錄《Educated》,立即高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網站暢銷榜,當時泰拉也只有32歲。中文版於2019年接著問世,中文書名是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對!胡培菱也是2016年出版的非常好看的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南非青年崔佛.諾亞的自傳,<<以母之名>>(Born a Crime)的譯者。

根據年輕泰拉的自傳描述,她自小生長在和現代化生活完全脫節的偏鄉,9歲之前完全沒有身分紀錄,15歲之前由於家庭信仰和文化不同等原因,經常受到父兄的霸凌,16歲的時候受到離家外出求學哥哥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要上學,就開始自學,17歲成功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之後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Gates Cambridge Fellowship),從此命運翻轉。
很多人將泰拉的自傳讀成自學成功的範例,但是本書的啟發應該不僅只於此。泰拉的自學以及傳奇的命運轉折,和她的原生家庭的特質有密切的關係,這可以視為一本探討生命觀和生命文化的書。

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一個偏遠山腳下的摩門教派末世論基本教義派的家庭,她的父親不信任並排斥所有現代化的事物,特別是現代醫療和教育,基本教義派的摩門教義主張女性的天職「是在照顧家庭,不需要有自我,當然也不需要讀書識字等」。

這個見解和場景和誰很相似?對!阿富汗。

阿富汗,先說ㄧ個我們有一群不太正經的朋友的笑話。阿富汗最早怎麼引起我們注意的呢?多年以前參加國際會議等活動,要在網路上填國籍,經常無法選到正確的國名。這時朋友互相告知,他們在一長串的國名中,就隨意勾選第一個,哈!當然就是阿富汗!哈 危險的阿富汗,不是恐怖份子就是難民,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網路玩笑。不過阿富汗的問題,特別是對活生生的,在當地生活的居民而言,面對的是真正艱險的日子。

在長路漫漫(Long Way Round)這部2004年英國拍攝的摩托車騎士旅遊紀錄片中,瑞士人克勞蒂亞將他在1995年進入阿富汗擔任戰地記者的經驗加以分享。他說這個國家的國土中有95%是山,非常貧瘠,不容易種植之外,對統治者而言,有如燙手山竽,歷史上許多入侵者,最後都燒了手指離開(burn their fingers)。他在2004年實地拍攝當地婦女密實蒙面、生活權利受到限制的生活樣貌,但是說婦女的權利已經比90年代的待遇好很多,當時女子不准許上學受教育,沒有工作的權利,全身包札嚴密,還需要整天帶著厚重的頭巾布卡(看了紀錄片之後,對讀到的文字描述,有更具體的理解)。

更早的時候,讀了<<西域風塵記>>,是2003年慈濟基金會出版,王志宏主編的<<經典雜誌>>專書,其中有阿富汗的戰火、文化、信仰和生活專文 ,描述1996年塔利班掌權之後,剝奪女子上學受教育,工作的權利,「外出購物都需先生或兒子陪同。…女子學校在塔利班政權下關閉,學校被權充為馬廄,圖書館的藏書皆被焚毀…。」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離開,學校才開始恢復正常,「…有學生一千二百位登記、…省長承諾這所學校將會給每位女孩就學的機會,學校重建完成後會用心辦學,讓每位女孩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

但是好日子也不長,就在今年(2021年)8月美國撤軍,保守政權返回。目前媒體每日報導當地居民的恐慌狀態,一切似乎又要會回到20年前令人不安的黑暗時期嗎?一切都是價值觀和文化觀作祟嗎?

泰拉的衝突和翻轉案例發生在美國,是在一個家庭中或社區中的事件,以美國的制度而言,這個國家立國所植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基本上是兼容並蓄、多樣和包容,所以只要不違法,家庭和個人都可以選擇個人的信仰,各自相安無事生活。最多就是個人層次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

但是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衝突的原型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現代開放生活方式的排斥,然而所引發的後果卻是太慘痛的戰爭。

開放、民主和文明是普世價值,有這麼好,那麼泰拉的摩門教父親、塔里班等為什麼要堅持選擇保守?拒絕進步和開放?他們害怕什麼?需要選用自殺式的人肉炸彈去避免另一個可能?那麼一定就是有一群人,服膺一種價值和信念,有另外一群人,服膺另一種價值和信念;也就是說,有這麼多人渴望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渴望保護和擁護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差異,不能被容忍嗎?

文化和信念衝突引起的戰爭,這個現象,不就是泰拉和她的原生家庭對於生命觀看法不同的放大嗎?她離去重生、取回自主,而她的原生家庭必然視為背叛,但是這樣的衝突需要用彼此毀滅作收嗎?

爭戰的起因,除了搶奪食物和資源,另外就是剷除異己,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左派和右派、獨派和統派、女性和男性、同性和反同、開放和保守、過動和自閉…you name it!)不一而足!非我族類,非將之剷除不快嗎?

泰拉用一個家庭革命和個人命運翻轉的例子,示範給我們看,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勇敢轉變,可以不需要彼此毀滅。不同的生命觀,可以共存,歷史其實也可以不要走毀滅發展的路線。
我們可以練習容忍彼此的信念不同,如同我們包容每個人的差異和長相不同。互相包容,應該可以的!

阿富汗加油!

註:
• 王志宏撰文、 攝影(2002. 02)。【深入現場】阿富汗援助紀實 我們需要希望,經典雜誌 第043期。
• 王志宏 撰文‧ 攝影(2003. 08)。【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 風中之塵,經典雜誌 第061期。
• 另外 2021年經典雜誌9月號也有新的報導.
#讀書雜感
#開放和保守生命觀的水火不容

(紀錄一下:這樣一篇雜感,大約需要兩杯中杯拿鐵,可以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