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建設性隔離:紀念梭羅



梭羅的湖濱散記
[建設性隱居/建設性隔離: Lessons in Constructive Solitude]

“這些紀念石堆對我的意義而言,是梭羅(Toureau)進行了兩年多的自我隔離實驗,在當前的疾病大流行時刻,這是我們許多人正在經歷的狀況,我們可以讀梭羅,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建設性的孤獨。”

紐時在這個週末(20200410)刊載Holland Cotter的一篇專欄,寫梭羅的事蹟.


梭羅的湖濱散記,每個我的年齡的老文青[文青不會老 但是歲月會],在18歲的少年時代都有讀過.也是在2018年夏天訪麻州的時候,由孩子導覽引介,切身感受,對於湖濱散記的場景和作者,有了更親切的認識。

這篇專欄寫得真好:作者開頭就點出:


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梭羅絕對不是一個成功人士的代表,相反的,他出生於1817年,但一生從未離開過麻州康克鎮.至少他的一些鄰居認為他是邊緣人、 孤僻、政治激進份子、 獨行俠、易怒的怪人等。作為新英格蘭文學界的一員,他刻畫了一個並不衣冠楚楚的人物,並且職業生涯起步不佳。
他於1849年自行出版的第一本書《康克與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破產了。他只出售了1,000冊的一小部分。當印刷商將剩下的東西扔給他時,梭羅將之堆放在他的臥室裡,並在日記中寫道:“我有一個將近九百冊的圖書館,其中有七百本是我自己寫的。”
他的第二本書《華爾騰;或,生活在樹林中》(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根據他在僅有一房的小屋和半自助農村生活經驗寫的書,有更多的讀者,而且,至關重要的是,他們是熱情的。自1854年該書首次出現以來,他的明星就開始崛起,直到他1862年去世前的10年之中,他的名聲已經足以使他獲得一座公共紀念碑,梭羅享年44歲。
從1845年7月開始到1847年9月結束,他在華爾騰(Walden)進行半隱居學習,強化自我教育課程,該課程要求專心閱讀。他寫道:“書本必須刻意閱讀並且加以保存。” 從古典希臘到印度吠陀,他雄心勃勃編撰的一份冗長的閱讀清單,在文化上影響深遠。
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瑜伽信奉者沉迷於沉思之中,對創造力的貢獻很大;他呼吸著神聖的香水、聽到美妙的聲音。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在很少的時間內,我都是瑜伽士。” 他把自己在華爾騰的時間,定為其中之一。
他大力支持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John Brown)在哈珀斯費里(Harpers Ferry)發起的武裝突襲。當布朗被絞死時,梭羅站在顛倒的美國國旗下在康克鎮發表了憤怒的公開演講。
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人會紀念梭羅:環保人士/廢奴主義者/民族學家/全球主義者/反帝國主義者/以及信奉托爾斯泰/甘地/馬丁·路德·金等者,但對我來說,自童年以來經常探訪華爾騰(Walden),這些紀念石堆對我的意義而言是:梭羅(Toureau)進行了兩年多的自我隔離實驗,在當前的大流行時刻,這是我們許多人正在經歷的狀況。我們可以從梭羅從中學到的東西中學到很多東西:建設性的孤獨。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horeaus to commemorate: the environmentalist, the abolitionist, the ethnologist, the globalist, the anti-imperialist, the Yankee saint who earned the devotion of Tolstoy and Gandhi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 But to me, as a visitor to Walden since childhood, the cairn means most as the marker of an event: Thoreau’s two-year-plus experiment in self-isolation. It’s a condition many of us are experiencing during the present pandemic moment. And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what Thoreau created from it: constructive solitude.(譯自:https://www.nytimes.com/2020/04/09/arts/design/thoreau-walden-coronavirus-quarantine.html?action=click&module=Well&pgtype=Homepage&section=Art%20%20Design)

以下紀錄梭羅的小詩: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走入樹林,因為我希望專注地生活,
僅面對生活的基本需要,
看看自己能否學習生活所教,或沒有教的.
而不至於在接近死亡時,發現自己未曾活過.


I did not wish to live what was not life, living is so dear; nor did I wish to practise resignation, unless it was quite necessar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live so sturdily and Spartan-like as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to cut a broad swath and shave close, to drive life into a corner, and reduce it to its lowest terms...

我不希望過著不是生活的生活,生活如此寶貴; 我也不想退職,除非有必要。 我想深入生活,吸納生活的所有精髓,過著像斯巴達那樣的堅強生活,以消滅一切生活不需要之物,大刀闊斧,將生活逼到絕路, 將生活降低到最低限度…


Every morning was a cheerful invitation to make my life of equal simplicity, and I may say innocence, with Nature herself.

每個清晨都是愉悅的邀請 簡樸的生活 回歸與大自然一樣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