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RM老師的上課筆記
0303 第一周 開學日
0303開學第一節課,我們用Zoom平台遠距上課,佳寧在湖北,有十位同學寶棠、宣妤、怡親、冠銓、柏憲、冠銘、彣瑜、正蘋、正潔、凡雅在研討室A,老師在學校辦公室,其他同學都在各自的地點上線。這是因應COVID-19 [註1] 在全球傳布,守住自己的健康,避免成為傳播的媒介,大家共同努力。
我們首先在線上互相打招呼,接著老師介紹課程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老師也提醒課程前面的兩個暖身課程:資訊檢索加書目管理,以及文獻探討的寫法是基本功,要先溫習。並請幾位同學分享他們學習的經驗和心得,鼓勵其他同學及時補上基礎知識和操作。
上課途中,謝謝寶棠在遠端backup (支援)老師,提供課程傳遞中的問題。看不到同學,和看不到老師是一樣的,教學端也很需要鏡子和支援。寒假回來第一節課,雖然有所準備,狀況還真不少。例如教師端的電腦忘記插電,突然沒電斷訊等等,都是未來上課前老師需要檢查的 (謝謝以前的助教們,有SOP清單會有幫助,把老師寵呆了 呵呵~~)。
線上過程要流暢,否則從接收端而言,一定很辛苦、焦慮。謝謝大家忍受第一節課的許多疙瘩:) 請提供意見給老師。謝謝大家。困難中還是要歡樂,畢竟我們還有現代化的工具可以協助我們不停止學習。
這次上課,老師端使用線上鬧鐘和即時問題系統,前者選擇鋼琴音,讓我們從心流[註2]中返回,後者給同學一個QRcode,大家可以提問題和票選讚的問題,在遠端使用,好像也有教室討論的效果。
這是去年暑假聽一個演講,我寫了兩個問題,都被票選勝出,贏得演講人的回答。覺得聽眾對這些議題也跟我有相同的關心,很開心,教室應該也適合使用。老人家,頭腦還很喜歡新事物,但是和年輕的同學比起來,動作一定趕不上,所以請同學多多包涵啦,有一些老師沒有考慮到的你們的習慣和需求,請告知老師,可以討論和改善。學習是一段長長的旅程,祝大家都順利!
註1:世界衛生組織定名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是疾病名稱,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病毒名稱。[資料來源: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nam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2019)-and-the-virus-that-causes-it]
註2: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理論(Flow Theory) 指出:當人們完全投入在一項活動時,會忽略時間的流逝,並忘記所有外界的壓力,能將自身的能力在此活動中發揮到極致,並得到滿足感。[資料來源: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mihaly-csikszentmihalyi-flow-theory-works.html];理論產生是因為他做的一項研究:"心理學大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在BB Call的時代做過以下這個實驗:請實驗者隨身配帶BB call機,上班也帶,下班也帶,然後不定時call他,叫他回覆現在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結果他的實驗團隊發現,這樣平均下來,大家竟然是在工作的時候比較快樂,而休閒的時候比較不快樂!是以,契克森米哈賴於一九七五年提出「心流理論(Flow Theory)」[資料來源:http://www.bplan.url.tw/npdp/top2_1.aspx?d=24792622-7c3a-47c6-8712-9177429fb269]
0310 第二周RM上課紀錄
老師的上課紀錄
我們這星期仍然是使用上周的上課方式,大家都進入zoom教室,仍有有十多位同學在教室學習,打招呼用了12分鐘,大家彼此鏡頭前歡呼打招呼,很多同學更新髮型,十分漂亮有朝氣。
嗯,每次遠距上課都有不同的花絮,這次老師用系統背景音樂,開啟莫札特音樂,結果驚動學習,真是雞婆。zoom系統還沒有用熟透,繼續犯錯,繼續學習。
謝謝寶棠一馬當先,分享課程的前情提要。
謝謝佳寧的心得彙整,美麗的文筆、細膩的思考和觀察、雄偉的識見、延引古今大說著來支持立論,嗯,有心、有料、有筆,這是幸福之人!!
老師的報告事項
有關前情提要的練習,大家不用太用力,就是綜整一下討論區的要項即可。
討論:只是因為有些作業前一天晚上繳交,老師也是上課前的上午才能看完,大家準備的時間都很有限,看是要盡力回顧一下重點即可,還是要提前筆記繳交的時間到星期日?就是上課前兩天?
希望大家的前情提要是回顧一下同學的心得、問題和回應,老師有沒有漏掉問題等等,例如怡親、柏憲、冠銘、頎聰、寶棠、冠銓、佳寧的問題,有甚麼想法和思考。
同學這個星期寫完評論一,可以開始進入互相評論。
同學要能區別述評和實徵研究的不同。提醒有些同學選到的是文獻述評,不是實徵研究。這次先不須重寫,評論二之後,如果不是實徵研究,請另外補繳一個實徵研究評論。
同學根據學到的原則,盡量練習評論。老師會看,但是先不會進去評論。
最後我們討論、澄清了規矩方圓(不以規矩 無以成方圓) 的概念和創新方法同樣重要、質性研究和歷史法、鉅觀和微觀(macro vs. micro)的概念、三角驗證的使用、情境和情況 (context vs. situation)、質性和量化研究的互補作用。透過討論促進理解!
謝謝寶棠和大家分組名單:
佳寧、寶棠、彣瑜
韋伶、怡親、紹伊
冠銓、正蘋、正潔
榆真、佳容、柏憲
以靜、楊平、宣妤
冠銘、凡雅、頎璁
每堂課進行的節奏如後:
2:20-2:40 同步 (視訊和實體教室) 每周課程進行之前,請各組輪流報告 "上週課程回顧",例如:3月9日,請第1組同學,前情提要上週的討論區中,同學的議題和老師的回應。
接著同學自行閱讀線上教材,或小組練習討論。[中間自行設定鬧鐘休息]
4:40 - 5:20 同步 (視訊和實體教室) 討論閱讀心得和問題
0317 RM老師的上課筆記
這個星期,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學校終於鬆口可以採取全部線上課程的模式。對老師而言也是如釋重擔。
這個遠距課程模式對於有備而來的學習者而言,效果是更好的。不過在施行的時候,心要更柔軟,因為科技並不是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的公平,例如設備是否更新、科技的資訊行為是否有經驗等。希望我們的分組學習,在其中可以產生互相幫助的力量。
這個星期我們一樣,在上課鐘響起,2:20,所有的同學,包括老師19個人頭都在螢幕上了。比實體上課還更準時(我的學生們通常都很早就在教室裡了,老師則通常上課鈴響,才起身從辦公室走去教室)。
這星期由韋伶、怡親、紹伊 帶領大家"上週課程回顧"。紹伊提示上周課程重點,韋伶摘要同學的提問和老師的回答,怡親則選擇追溯一個議題,來探究質性和量化研究的區別。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練習將同學們和老師的所有的問答收集和歸類,讓大家對單元會產生的問題有進一步澄清的機會,概念越來越清楚。三位的表現,專業水準,真的很棒!
討論時間大約用了35分鐘,老師請同學先休息10分鐘,然後可以開始自行閱讀線上教材。約好5:00再一起上線,看看有沒有問題討論。老師一樣設定了5:00音樂鬧鐘。
同學們讀完教材,5:00音樂鬧鐘叫大家回來同步視訊,討論時間很寶貴,可以提醒老師和同學彼此關心的事項。
謝謝寶棠主動分享他閱讀實地研究 field study的重點,讓老師知道有讀到重點。
我們也討論本單元需要進行分組訪談法練習,請同學課後找時間練習,下周上課前完成練習1, wiki心得於第五周上課分享(wiki筆記於分享前兩日完成即可)。
第五周是質性研究法資料收集的練習周,訪談法分享後接著會練習觀察法操作,其他時間就超前閱讀質性分析的單元教材,這樣第六周就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練習質性分析操作和討論。
我們的遠距湖北同學組可以練習遠距訪談法,真是很新穎的經驗。拭目以待。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疫情與遠距教學
疫情一夕數變,經歷日本、韓國、中東,然後是歐洲的大爆發,日前以義大利災情最為嚴峻。而英國的處置最為令人震動。所有的國家都以防堵為主要的策略,英國卻由首相發表集體免疫論和犧牲的準備,好像是蘇格蘭那個著名的電影Brave heart那樣的悲壯。許多國內網民紛紛提出來,這種論調若是在東方國家由高層提出,定會被詬病到不行。英國的聲明,當然是在資訊使用環境的模式中,評估資源和基礎設施的侷限,而不得不做出來的解決方案。
也因為疫情不息,我們的所助教也經常傳來學校的各式措施和指令,今天鬆動的是,可以放心從事遠距課程的設計和進行了。從開學我就一直希望能以遠距方法授課,主要也是因為自己是高齡和慢性病(支氣管過敏的氣喘兒)患者,屬於自知的高危險群,經常咳嗽流鼻水,也避免驚嚇別人。過去雖然努力爭取,但是都被提醒遠距的時數不能超過二分之一。今天總算明朗,可以放心規畫課程。
今天上午進學校,從大門進入,排隊的速度可以,因為學校開了很多入口。辛苦這些同僚了。我也下載了學校的app,量了體溫可以記錄,就會有電子通行證。上週34度,今天32度。因為太低,工作人員以為他們的儀器壞掉,量了好幾次。都一樣。可能是捷運接駁ubike,騎車吹風,體溫比較低,相對於其他年輕學生們,體溫36+/-,很整齊。
本周的單元講理論和模式,應該是很枯燥的內容,所以上週多花點時間來調整教材,增加圖表的可閱讀性。34張投影片整整花了兩天半編寫完成。翻譯、圖表示意、美工編輯有很多細工。老人家動作慢嘛,另外又花了星期日一整天錄製影音教材,上午原以為錄完成了,轉檔時發現不明原因,15頁以後的一半居然沒有錄進來,下午又重講一遍,好處是越講越熟,太囉嗦的就省略不講了,結果這樣整體教材還是有80多分鐘,學生聽完教材,要反芻和寫練習,然後上線來進行同步討論練習的成果。
果然今天上線討論的時候,好幾位同學們表示教材有點兒長,說他們以為會像上周的教材影片,只有45分鐘。果真80分鐘的教材有點長,好在我錄製這個理論模式單元,錄到一半的時候,有提醒同學可以先休息一下。
原本開學前在規劃這個大學部的課程,知道特別都是大一學生之後,我想講課盡量不要太長,原則上是講課、練習、討論各分配三分之一的時間。因為疫情,開學延遲兩周,我便規劃錄製課程,前面兩個部分可以非同步,後面的討論可以在實體教室或用視訊。今天是上課第三周,我們走過兩次同步視訊經驗,都是90分鐘線上同步,逐漸熟悉彼此和線上環境。同學們先自行研讀老師錄製的影音講課,然後利用視訊和螢幕共享,分享彼此的作業練習結果。詢問同學們對於遠距課程的看法,一面倒認為遠距視訊的討論更為踴躍熱絡,作品的分享方式比在實體教室更為容易,並且不須舟車勞頓趕9:10上課。我則是在線上休息的時間,在共享螢幕上放上一個有音樂的鬧鐘,提醒分散在各處的大家回到共同討論的時間,覺得這樣的遠距鈴聲很羅曼蒂克。
同學們的動作很快,將練習上傳到Moodle很麻利、爽快。 我們今天討論大家對於資訊行為理論和模式的理解,用自己的資訊行為來反映三個對應的理論或模式,7位大一同學分享的結果如後: Bates的採莓模式berry picking (4人)、Chatman的圈內生活理論life in the round (4人)、Taylor的資訊使用環境IUE(4人)、Wilson的資訊搜尋模式IB (4人)、Kuhlthau資訊搜尋過程ISP (2人)、Dervin意義建構SM(1人)、Leckie工作場域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1人)、Sonnenwald的資訊視域IH(1人)。嗯 相當精采豐富。
本周討論時間,除了分享同學們的資訊行為相關理論和模式的個人經驗,也分享學習風格量表的結果,發現有一位明顯視覺型、一位明顯聽覺型,其他幾位多是平衡型。這個量表的作用,希望提醒年輕的學習者善用自己的五感,進行資訊收集和分析,促進學習的能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