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年輕的專業閱讀者 說書人、播客 瓦基

 寫於2021年10月10日 mwu 更新於 2022年12月22日

#平行人生轉彎的地方 — #瓦基果然從台積電辭職了

一個值得推介的年輕閱讀者原型

在網路閱讀中發現一個理想性很高、心物合一實踐力很強的年輕網路讀書人,名叫瓦基,我想他的生產力這麼高,工作品質這麼精良,應該會轉向將斜槓變成專業,我的觀察果然應證,恭喜瓦基!

養成閱讀習慣不嫌晚 瓦基三十歲的成功經驗

瓦基是一個年輕的工程師,三年前透過公司同事的啟發,展開一段驚奇且收穫豐碩的閱讀之旅。他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開始學習如何閱讀、從<<子彈筆記術>>學習如何透過寫筆記規劃和管理生活目標、從<<原子習慣>>「教人累積微小習慣,變成大成就」學習如何改變每日微小習慣,從「改變網路沉癮,並建立晨間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開始,從而鍛煉worrier般的規律閱讀和寫作行為。

廣泛閱讀的神秘力量

瓦基認為每一本書的作者都是累積了個人的生命故事,閱讀一本書如同進入一個作者濃縮的生命歷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經歷很多次不同的、精彩的人生歷練,如同經歷人生櫥窗。瓦基認為閱讀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需要先從廣泛閱讀開始,培養閱讀品味,再慢慢收斂閱讀興趣。瓦基也注意到「注意力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源,將注意力留給自己。」

信念帶動行為,所以他藉由<<原子習慣>>的教導,「戒除社群媒體、規劃具體目標、建立工作模式」,成功轉道平行人生;他利用通勤時間聽英文小說、傳記有聲書,也讀電子書、發展自由書寫術,學會如何理出脈絡的能力,他也了解為什麼讀懂一本書,就是講給別人聽。

他讀Ryan Holiday寫的<<長銷>>,得到「利用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花時間做比生命更長久的事」之啟發,所以找一件喜歡的事,可以一直做下去;他讀<<人類大歷史>>發現理想人生其實和死亡相關連,從此人生豁達,認為對死亡敬畏,「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教條、價值觀中」;他讀<<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了解夢幻的工作需要透過很深的自我認識,才能打造和創造出來,所以深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喜歡閱讀、喜歡分享;他讀<<活出意義來>>,被深受二戰納粹戰俘營折磨倖存的作者深深感動,「無論環境如何,你的心中總有自由意志的選擇」,手中只剩下5毛,仍然可以選擇給更有需要的人;他讀共同基金創始人著作的<<夠了>>,學習如何衡量金錢和人生「什麼是夠了」,知道衡量收入和支出,達到財務自由的方法;他讀<<致富心態>>,學習對未來掌控和生活的從容度,可以應用自己的時間在自己的跑道,退出競爭,找尋心靈平靜。

聽起來,瓦基是不是一個實踐哲學家呢?或者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堂吉訶德!夢想而能成真、閱讀而能踐行,是理想的閱讀者典型!

瓦基的閱讀經驗,如同理想的人工智慧植入的理想人格,而理想居然可以在現實環境中survive,所以可以稱為成功的現代堂吉訶德,這是這世代珍貴的資產。

而如果我有一個問題要提問瓦基

我會想問:有沒有哪次的閱讀經驗,有懷疑,或書中有知識或價值觀和你的知識世界相悖呢?如何處理這些狀況呢?

[補記]這個問題我在2022年12月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得到了答案,他終於很溫和地提到作者建議要讀新書,但是瓦基認為,作者說的是科學方面的知識,要讀新出版的書,但是人文、哲學方面,仍然需要讀古典經典。我認為這樣的區分是很好的閱讀心得示範!

瓦基從架設閱讀部落格開始,延伸到podcast說書,三年來一面工作,一面經營斜槓人生,出版整整podcast 100集說書,真是太厲害也太辛苦了,能夠成功辭職,給予大祝福!見識正面積極的年輕讀書說書人,太棒的標竿!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The Gift

小說 影集和故事

最近注意到Netflix出產的不是全部都是英、美影片,選了土耳其和墨西哥出品的第一部Netflix影集,深度和張力都很好,就是有時候太強調不需要的部分,比較可惜。Netflix演出的影集,有歷史片、偵探片、魔幻片都是可以選擇來看,唯一令人不喜歡的部分,就是可能為了增加票房,加入很多並不需要的房中鏡頭。這些片段也許受人歡迎,但是對於存粹喜歡故事的人來說,反而是障礙。例如要介紹給朋友,也會顧慮。這時會感謝有些後製是很好的。

#世界影集

#The gift 土耳其影片

#鍛鍊覺察力!只有超能力 沒有覺察能力 可能會導向災難
最近看了幾部影集,其中一部<<The Gift>>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拍攝,有關古老神奇力量和現代考古科學相遇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年輕畫家,有天生的直覺能力,引導她追尋一個古老的傳說,遇到一個命運坎坷的青年考古學家,兩人一起陷入好幾起人類大危機。危機的造成是因為有不明的力量,操控了貪欲人間財富和權勢的男人和女人。男、女主角被引導要去導正這些危機。
這部影集結合故事和古蹟,本身就很好看,更加有趣的是,在不同的三季之中,同樣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人生安排,命運會造就一個人的性格和面相。而故事中讓我們看到,命運居然是個人對於境遇的反應,對於境遇的反應,選擇權在個人,不同的選擇,命運的路線就不同。這個故事還牽涉了男女主角所孕育的女兒,不論是如何有天賦的兒童,如果在幼年受到媒體密集轟炸影響,就會塑形破壞性人格。女主角的孩子在幼時被邪惡力量盜走,並被刻意洗腦(恐怖!),女主角作為一個母親,好不容易找回孩子,面對有毀滅性的孩子,選擇包容和愛,最後一刻終於克服人類集體毀滅的危機。影集名稱為「恩賜禮物」,是到第三季才解碼的,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恩賜禮物,要無條件的包容愛護。看完影集,很佩服編劇和導演的說故事能力。
這個故事好看的原因是因為有考古、有神秘力量、還有土耳其的風景。2013年第一屆ECIL會議 就是在伊斯坦堡舉行。古老的城市,融會東方和西方的精華。透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挖掘出來超過一萬八千年前的古神廟,2018年該國正式開放遺址參觀。加上土耳其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很多人會想再回去旅行呀!
話說歐洲資訊素養國際會議(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2023年9月要在波蘭舊都克拉科夫亞捷隆大學舉行,亞捷隆大學有650年的歷史,哇!好吸引人!咦 這帖臉書是在講The Gift 影集,還是置入行銷資訊素養會議?嗯,還是有關去波蘭旅行?哈~~現代流行拼湊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幸福不是一切 人 還有責任

  

檢索 “Happiness” 博士論文:研究的批判意識如何產生?

吳美美
2022

緣起


網路上流傳一個「1988年四月哥倫比亞大學一個24歲的年輕學生霍華德狄金森(Howard Dickinson)寫一篇博士論文《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首先他設計一個問卷,詳細填寫個人人口變項,和一個問題,「你快樂嗎?」有5個選項,從「非常幸福」到「非常不幸福」。他在城市中發出一萬份問卷,獲得5千2百多份回收,其中有121人填寫「非常幸福」,分析後發現50人是事業成功者,另外72人是普通市井小民,有家庭主婦、小販、甚至於是領救濟金的遊民。經過20年,霍華德金森已經升等為終身職教授,他繼續追蹤121人的後續發展,發現50個事業成功者中,僅有聊聊個位數保持非常快樂,72個普通市井小民中,除2人已經故去,其他的人仍然保持非常快樂的選項。...」

判斷真偽的準則


這個資料中有年代、有人名、有校名,一般人認為有人、事、時、地、物等事實性資料,大概就是真實的,並且傳布的內容,並非駭人聽聞,而是善意的勸世,通常就沒有戒心的接受。其實理性思維的訓練,是善於辨別真偽,並不因為內容充滿溫暖,就可以假造。

所以這個研究真的存在嗎?還是這是一篇勸世文呢?如果用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的知識來加以判讀,會產生以下的觀點,就很容易可以辨識真偽:

  1. 本文符合表面效度,一般人對於幸福感的理解大約是在這個淺層的表面印象。不過,真有這個研究嗎?
  2. 因為讀其來似乎過度簡化研究的面向,例如進一步探問:既然成功的人和平凡的人都有幸福感,那麼對於「幸福的感受」具體究竟是什麼?名利成就?基本需求?平淡?滿意?滿足?或是宗教早已經知道的,寡慾就會快樂?人人各有不同,但是該研究敘述中提出的變項十分有限,從科學研究的觀點,需要有更多具體的陳述。研究是否真的存在,很值得懷疑。
  3. 有懷疑,就需要進行原文查核,以便了解是否確實有該研究,研究方法執行過程的信效度等。經過網路和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料庫查詢,哥倫比亞大學在1988年,或其他年代都沒有類似名稱作者的著作。最接近的一篇是出版於1978年的Freund, M. (197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appiness and its determinants: The midtown Manhattan longitudinal study 1954-1974 (Order No. 7908597).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919106). 但是並無網傳的所謂「1988年四月哥倫比亞大學一個24歲的年輕學生霍華德狄金森(Howard Dickinson)寫一篇博士論文《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檢索過程

進師大圖書館網頁,選擇資料庫:Proquest 的博碩士論文系統 – PQDT檢索,檢索詞彙“happiness”限制在題名,博士論文。

截至2022年9月,共有700筆資料,最早研究「幸福」的博士論文是1896年。從檢索資料可以看到有關happinessness的博士論文數量突起的,有以下幾個範圍,包括:

1960-1969(14)突破個位數、1970-1979(52)突破50個、2000-2009(137)破百、2010-2019(308) 破三百(如表1、圖1)。人類對於是否快樂這個議題的關心,似乎和戰後或劫後餘生的和平時間較有關係?

               表 1

           圖 1 

  
其中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有11篇,書目如下:

  1. SAILER, R. C. (1931). HAPPINESS SELF-ESTIMATES OF YOUNG MEN (Order No. 012455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1794304).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happiness-self-estimates-young-men/docview/301794304/se-2
  2. TRINKAUS, C. E. (1941). ADVERSITY'S NOBLEMEN; THE ITALIAN HUMANISTS ON HAPPINESS (Order No. 0141773).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1833595).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adversitys-noblemen-italian-humanists-on/docview/301833595/se-2
  3. EASTMAN, D. (1956). SELF ACCEPTANCE AND MARITAL HAPPINESS (Order No. 002005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1919849).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self-acceptance-marital-happiness/docview/301919849/se-2
  4. FORD, M. E. (1971). SENSIBILITY AND HAPPINESS IN THE NOVELS OF THE ABBE PREVOST (Order No. 7201310).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477586).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sensibility-happiness-novels-abbe-prevost/docview/302477586/se-2
  5. ALBANESE, A. L. (1973). The Theory Of Love And Happiness Of Andrea Camuzio (Order No. 7328180).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653631).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theory-love-happiness-andrea-camuzio/docview/302653631/se-2
  6. CAPRIO, A. S. (1973). SENANCOUR'S QUEST FOR HAPPINESS (Order No. 7412695).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650633).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senancours-quest-happiness/docview/302650633/se-2
  7. FREUND, M. (197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APPINESS AND ITS DETERMINANTS: THE MIDTOWN MANHATTAN LONGITUDINAL STUDY 1954-1974 (Order No. 7908597).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919106).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empirical-investigation-happiness-determinants/docview/302919106/se-2
  8. GAYNOR, J. L. B. (1983). CONTEXT EFFECT IN THE MEASUREMENT OF AVOWED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EFFECTS OF INITIAL LIFE EVENT ITEMS ON RESPONSES TO SUBSEQUENT QUALITY OF LIFE ITEMS (Order No. 8311835).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3270848).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context-effect-measurement-avowed-happiness-life/docview/303270848/se-2
  9. Hamady, S. E. (2002). Agency, authenticity and happiness (Order No. 3066846).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276854099).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agency-authenticity-happiness/docview/276854099/se-2
  10. Cornwell, J. F. M. (2014). The Principled Pursuit of Happiness: Virtue's Role in Moral Psychology (Order No. 363640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1615400701).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principled-pursuit-happiness-virtues-role-moral/docview/1615400701/se-2
  11. Bonasio, G. (2019). Happiness and Superlative Value in the Eudemian Ethics (Order No. 1097892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2137638830).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dissertations-theses/happiness-superlative-value-i-eudemian-ethics/docview/2137638830/se-2

經過上述查詢可以發現哥倫比亞大學在1988年,或其他年代都沒有類似名稱作者的著作。最接近的一篇是出版於1978年,Freund, M. (197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appiness and its determinants: The midtown Manhattan longitudinal study 1954-1974 (Order No. 7908597).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2919106). 可惜這篇博論沒有電子全文,國內也找不到這本博士論文的紙本版本,暫時無法查考兩者的相關性。

該篇網路論文確定並未存在,看起來僅是一篇擬仿的勸世文。

小結

那麼「幸福研究」,幸福究竟是什麼?科學實徵研究有什麼發現嗎?從文獻閱讀中,可以發現幸福感的研究面向很廣,包括幸福感會不會改變?幸福感受什麼因素影響?基因(生理)、信仰(極簡生活)、個人性格(生理、文化和社會環境)、社會制度、公共政策、學習(積極心理學)等。Hudson(1995)  在書中指出,最早在古典和中世紀,幸福被定義為「幸福」,這個概念包括「道德上的善良」。今天,「幸福」最常被定義為「感覺良好」,也和主觀狀態如滿意和安心相通。Hudson 認為,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流行的觀點都是危險的,它使個人除了尋求個人滿足之外,沒有其他義務感,而不管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和精神成本。Hudson呼籲回歸古典傳統,強調「道德上不是好人」的人不應該被稱為「快樂」的人。不過Hudson也指出當代版本的幸福觀念應該超越古典觀念,在幸福生活中,應該「要為苦難和激情騰出空間」。Hudson從歷史的幸福觀念作為批判當代觀點的背景,從哲學、宗教、心理、社會學、文學和政治的角度審視幸福,他以《獨立宣言》作為例子,認為是兩種張力定義之間的核心。Hudson的書大約就是呼應法國哲學家卡謬的理念,「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的理念觀吧!一般評論者指出,Hudson的著作對幸福概念做了一個頗出色的書寫,也提出針對當代的道德和政治變革,令人信服的論據。

第二本書是Sheldon與Lucas編輯,2014出版的<<幸福的穩定性>> ,總共有14章,每一章都是當代相關研究結果的文獻分析。作者群來自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國家,讀者在很短的時間中,可以瀏覽有關幸福的相關研究。

幸福的穩定性
幸福能否改變的理論和證據
2014 年
前題
版權
貢獻者名單
前言
第 1 章。有可能成為一個永遠更快樂的人嗎?
第 2 章。福利
第 3 章。健康的症狀
第 4 章。持久的改變可能嗎?享樂適應預防模型的經驗教訓
第 5 章。幸福可以改變嗎?理論與證據
第 6 章。全國小組研究表明,大量少數族裔記錄了生活滿意度的長期變化
第 7 章。幸福會改變嗎?縱向研究的證據
第 8 章。通過幸福療法增加幸福感
第 9 章。國家幸福的長期變化
第 10 章。設定點理論和公共政策
第 11 章。理解幸福變化的經濟學方法
第 12章。人格特質作為幸福感的潛在調節者
第 13 章。分析幸福的穩定性和變化的統計模型
第 14章。穩定的幸福在中年死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4114784000217  可以閱讀全書

有系統的閱讀之後,完成文獻探討,就可以形成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科學的精神,就是求真。凡是存疑,凡事找證據,不道聽塗說。如此而已!

參考文獻


  • Hudson, D. W. (1995). Happiness and the limits of satisfac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Sheldon, K. M., & Lucas, R. E. (eds). (2014). Stability of happiness: Theories and evidence on whether happiness can change (1st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Fox教授和他的靈氣修煉

世間有奇人!

2019年6月去伊利諾香檳大學參加ICDL會議,和Verginia Tech 的Ed Fox教授相遇寒暄,我提起來二十多年前,在1996年參加蘇黎世SIGIR會議時,註冊參加他的「數位圖書館」會前會工作坊,算起來是他的學生。

Fox老師是很嚴格律己的學者,一板一眼、一絲不苟,高高瘦瘦,留著小鬍子,感覺總是收下額,很挺直,也是很掌握科學發展趨勢,很創新的人,1993年美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早出版的<<數位圖書館資源書>>(Source Book on Digital Libraries)便是Fox老師主編。1994年我有機會邀請指導教授Belkin老師來台講學,老師便曾經給我一個電子版。Fox老師之後又開發「博碩士論文國家數位圖書館系統」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供全球使用,我國國家圖書館也引進採用該系統,Fox老師並曾獲國圖邀請來台會議。

二十多年來,Fox老師的形貌都沒有什麼改變,而大多數的普通人,都因經歷中年的長期工作折磨,留下身上一些老化痕跡和病痛。他很客氣說謝謝,之後並且特地在開會之餘,找了安靜的地方,跟我分享了他的生活的方法。

他講到他學習日本人的Reiki,還有認識銅人療法的創始人Tom Tam的過程 還有他的博碩生要求Fox老師教他們這些保健的方法,Fox老師難得幽默一笑,說「可以,但是有條件」,就是要學生在校園成立一個社團,老師來教他們,所以這就是維琴尼亞科技學院(Verginia Tech)校園中有一個Reiki Club的起源。這不是很有意思嗎?一個非常科學的電腦教授,同時也帶著一群學生學習靈氣療法!

Fox老師也介紹這一位波士頓的譚輝先生Tom Tam, 創了銅人療法,主要原理應該就是東方的針灸加上西方榮格的集體意識理論。據說療效卓著...。譚輝針灸師在1975年大約20歲的時候到美國,先習針灸,之後發展銅人療法,我查閱網路資料,他已經在2013年退休,但是對於銅人療法仍然不斷創新,2020年還有接受新澤西骨科醫師的訪問。



https://tongrenstation.com/featured/interview-with-tom-tam-september-2020/ 

將近二十年前,我也在校園中遇到一位教授,聊起來,每個星期六下午參加他們的「生命能」讀書會,這個讀書會通常全年無休。從實體加線上,到後來全部改為線上。從關注身體健康到關注身心安頓。一般吾輩中人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大多都是學習各種生存競爭的技能。對於生命本相的學習要靠自己體會,若能因緣際會,遇到牽引的手,那真是幸運!

我記起一路上的天使,國中時的一位同學,記得成績和家境都並不出色,但是經常帶給我中信月刊來跟我傳福音...;其後工作時,也遇到一位比我年輕的工友同仁,也經常跟我分享福音。更不用講高中時,歷史老師會訂遊覽車帶全班同學去家庭小排聚會,還有其他虔誠教徒的師友。

所以世間真有奇人!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圖書館中可愛的電子繪本

 #圖書館中可愛的電子繪本

要放寒假了,許多媽媽們都有可愛的寶寶,聽幾本圖畫書應該很不錯,我讀到台北市立圖書館中的「電子圖畫書」,當中有很多可愛的插畫和中英文朗讀,例如這一本雪花,動畫很漂亮。娃娃們應該會喜歡😍
線上申請圖書館電子書閱讀的手續很方便。
#Man' Du漫讀電子書(原遠景繁體中文電子書)
在市圖網頁「電子圖畫書」中有11種資料庫,除了以上三種,其他8種都呈現「不正常使用或已經超過使用量,靜待解鎖後再使用。」
不過上述三種,已經可以讀....很久了😄 這麼有趣的電子書環境,真是太棒了!許多謝謝呀!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蘇偉貞的私閱讀 -- 千禧年前十年出版剪影

蘇偉貞<<私閱讀>>2003年由三民書局出版,2021年12月三民書局出版電子書。 

可以在台灣雲端書庫和華藝電子書中的國立臺灣圖書館借到電子書。 

好看! 

這本書紀錄我們年少和成長時期讀過的許多作者,他們的生命風景。特別是幾位年長作者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不論書寫臺靜農先生、高陽先生、或朱西甯先生,蘇偉貞用文字帶領閱讀者親臨這些作家的最後時日,非常親密、非常實際、非常感動。 

 蘇偉貞是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曾任政戰官、影劇官、中央電臺編審,退役後,於1985年進入《聯合報》,1993年開始擔任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主編,她於2006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仍繼續寫作。 

蘇偉貞有許多著名的得獎作品,相較之下,這本<<私閱讀>>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但是這本書中收集的文章,紀錄千禧年之前十年台灣主要作者及出版現象,紀錄了那個時代的寫作和閱讀,也將過往的閱讀滋味,拉回記憶。 「…閱讀或創作滿足了求知的心靈,但是平凡如你我,一張書桌讓我們看見安穩靜好的真實生活。」蘇偉貞如是說。 

她引用袁瓊瓊說:「有些人過一種秩序的生活,那是一種能力、有些人過一種紊亂的生活,那是一種福利。」對於生活真相的描摹,真是一針見血。 

 蘇偉貞寫病中書,介紹李良修的<<走過帕金森幽谷>>,是作者,也是勇者,這位專長無機化學的化學系教授在37歲時就罹患帕金森,「在陰影中八年之後集合自己的無助,了解和醫療階段的迷路過程,用自己的科學訓練當帕金森病的業餘導遊,將手邊資料做有系統地呈現出版了走過帕金森幽谷。」李良修說「生命是個精緻的寶盒,但我們也必須接受所伴隨的脆弱。」她也紀錄林海音、盛宣懷、林獻堂、連橫等,關懷百年家族史的出版。 

蘇偉貞<<私閱讀>>是1993之後十年之間的書評文字。與其說是書評,不如說是對於那個時代一些著名作者個人生命史的書寫,對作家的生命歷程、社會背景和脈絡的鋪陳,其文字豐富,敘事深刻而精彩。

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閱讀 素養 好看!

 







<<閱讀 素養>>是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五位老師合作編著,王淑惠主編, 2019年麗文文化出版。
在國台圖的台灣雲端書庫(台灣雲端書庫@國臺圖)可以借到電子書。
作為當今通識課國文科的閱讀教材,涵蓋面向有倫理、民主、科學、美學、媒體和環境,範圍關照精神層面和生活層面,同時其取材文章來自古今中外,有幾篇讀來特別有趣,例如孫維新的<白象與男孩>、《女農討山誌》中的<阿寶討山緣起>等,環境素養中選的張老師文化出版的<<女農討山誌>> 出版於2004年,作者阿寶(本名李寶蓮)有如梭羅的氣質、勇氣和實踐力,真是一個值得閱讀的典範。
教材中還選了一篇電機工程博士陳之藩的散文<<旅美小簡>>中的<覓回自己>,特別有溫故知新的親切感。陳之藩(1925-2012)介紹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一家祖孫三代的故事,老赫胥黎(1825-1895)是生長於19世紀的人物,捍衛達爾文的演化論,著有<<天演論>>(嚴復譯), 在那個時代是一位樂觀主義者;但是到了20世紀,也許因為經歷了工業革命、二次大戰等,他的孫子阿都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作家,著名作品有<<美麗新世界>>)對人類科技和品德發展有很多憂慮,「<<美麗新世界>>就是借用自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詞句寫的小說,他的看法是20世紀的文明,正如暴風雨中女主人翁所驚呼的美麗!在這個世界裡具有靈魂的人,像從這個只有流線型而無靈魂的伊甸園中逃走。...在暴風雨中,一個在荒島上的女孩從未看過生人,長大後忽然看到一群壞人乘船漂到島上來,他們都是衣冠楚楚的,這個孩子說美麗新世界,其實衣冠楚楚的下面所包含的是禽獸、是犯罪、是無知。這個美麗就是現代文明所造成的。」
陳之藩用散文的筆描繪社會變遷中的赫胥黎家三代, 19世紀到20世紀的發展,他說「我們是在迷失的時代,主要的努力應是先覓回自己。」這篇文章是在1955年10月22日在費城寫的。我們今天在21世紀,有比較不迷失了嗎?
其他文章還選了陳永平的<有得必有失?控制科技與社會如何選擇>、李開復<未來10年消失概率最小的10種職業,你安全嗎?> 這些文章的選擇,對於如何閱讀思考性文章,以及以數據和表格為主的科學的文章,都有幫助。這是一本可以用作通識課教科書的教材,也可以作為一般讀者的補充閱讀,可以溫故知新,古今通宜,真是兼具閱讀和現代素養的好讀物。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雜阿含經 釋迦佛祖的機會教育和有趣的故事

 #哇機會教育的始祖是釋迦佛祖誒

雜阿含經是釋迦佛祖悟道之後,開始分享他的經驗。以下這則就很有故事性!令人覺得釋迦佛祖是一位非常生活化、有趣的老師。
有美女信眾前來請法,釋迦佛祖利用機會先幫眾徒弟打預防針。真是很有趣又好聽的故事。
有一天釋迦佛祖在一個名叫跋祇國的地方旅行,到了一個稱為鞞舍離的城市,住到菴羅園中。當時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美女,稱為菴羅女,對於釋迦佛祖非常的仰慕,聽說釋迦佛祖到菴羅園中住下來了,就搭車來看釋迦佛祖。菴羅女下車的時候,遠遠就看見世尊和圍繞著的一群眾在講經說法。
釋迦佛祖遠遠看見菴羅女走過來了,就跟比丘們說:比丘們,要勤於的把心懾住,要有正念、正智,現在菴羅女正要過來了,所以我要特別告誡大家。
什麼叫做勤攝心住呢?就是假使已經有不好的念頭產生時,就要趕快斷念,精進攝心;假使沒有不好的念頭,也就不要讓其產生;假使沒有好的念頭產生,就讓好的念頭產生;已經產生好的念頭,就要教他不要忘記,經常修煉,多加攝心。稱為比丘勤攝心住。
什麼叫做正智呢?就是比丘的行為要有威儀,威儀就是指符合身分的行為。回頭看、往前看、伸手提足、俯仰彎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睡眠、靜默眠等都在正當的智慧當中,稱為比丘正智。
什麼是正念呢?就是指比丘自身的內在念頭,要調伏世間的貪念和憂慮,這樣在身、受、心、法四念處都處於空念,就可以調伏世間的憂苦,稱為比丘正念。
所以大家要請攝心,有正念和正智,現在菴羅女要來了,特先以此告誡大家。

然後菴羅女果然進來了,先向釋迦佛祖行禮之後,邀請釋迦佛祖第二天中午去他家吃飯。

釋迦佛祖默然接受邀請。菴羅女就回家準備食物和講堂。第二天早晨派遣使者來接釋迦佛祖。
釋迦佛祖和大家一起到了菴羅女的家中,坐下來吃飯,吃完把砵洗乾淨了,菴羅女就坐到佛的前面,聽佛說法。
佛為菴羅女說:樂善好施的人,通常有很多的人跟隨,並且著有名聲。和群眾相處溫和文雅,無所畏懼是一種智慧施,以後會上忉利天,享受好的福氣,在人間的時候可以聽到佛說法。
釋迦佛祖用不同的方式解釋、示範、教導、關照,菴羅女聽了、學習結束,很歡喜,便起身離去。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
這就是釋迦佛祖的智慧。對於不同的對象、施講的內容不同,在家弟子鼓勵其樂善好施,就能夠有佛緣聽聞佛法;對於佛弟子,就要能夠實踐出世,覺悟解脫,其目的都在幫助度眾,覺悟解脫。

#釋迦佛祖很會機會教育,並且洞燭機先/防燭於先,也就是能夠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