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聽障生的covid19課

 要帶這種口罩上課

這學期帶了ㄧ門課,班上有一位聲障選修生,上課需要靠讀唇語或手語來聽課。因為疫情,開學時助教發了一個唇部透明的口罩給我,當時很感動😹,覺得學校對身障同學一向都考慮很周到。使用之後效果有些困難,因為一起霧🌫️或是產生水氣,對方就無法看清楚了。班上同學互相合作,上課時用Google meet,這位同學也申請到遠距手語老師,每次有2-3位手語老師輪流協助。上課時,大家一面聽課,一面各自看自己的電腦螢幕上的螢幕共享。班長每次細心,主動將大螢幕釘住手語老師,這樣效果就改善很多了。感謝這些友愛、有能力幫助自己和同儕的同學們!這樣的上課真是一種幸福!最棒的是期末報告,這位聲障同學要做的題目是聲障生如何共讀!正好手邊在讀這本電子書《閱讀 看見希望》!令人期待!拭目以待!
正值歲末 祝福朋友們 新的一年 平安喜樂順利!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擬仿物與擬像 《銀翼殺手2049》根本是一部佛典

吳美美 

許多年前在世新大學有葉啟政教授讀書會,讀了一群#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的著作,其中包括 《擬仿物與擬像》(1981)(Simulacres et simulation)、<<象徵交換和死亡>>(1976)等,在《象徵交換和死亡》提到擬像的三種類別:

 1. 「仿冒」(contrefaçon)的擬像,年代是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 

2. 「生產」(production)的擬像,年代是工業社會:所有的物體已不再是原始物的反映或仿冒,而是所有的物體彼此全都是擬像

 3. 「模擬」(simulation)的擬像,原始起源以一種幻覺式的形式再度出現。 

#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年上映)[1],討論人類和仿生人(人造電子人)之間的異同。如果人的生命經歷,是由工作、勞力(labor)、情感和生命(運作/不運作)組成,那麼仿生人除了工作,如果也有和人類一般的情感,那麼是否也就等同人類?如果機器的保養又比人類的軀體更容易維持和更新,是不是可以比人類的壽命更長?運作更久?如果不設定僅有四年的生命,那麼仿生如果可以透過更換零件,變成「永生」(最近Apple TV在演的基地(Foundation)影集,就有一個完全服從又完全全能的不死機器人),那麼反過來是不是可以是人類的神明?那麼有沒有可能是人造電子人的品質、生命質素可能要比人類高明,唯一的區別可能是從人的觀點,人造電子人仍然是一種仿生、仿冒品的概念??

另一個哲學謎題就是,那麼有限的生命存有,可以製造無限存有的神嗎? 《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2049, 2020年上映)近一步演繹二十世紀初期哲學家海德格的「本真的生命」(authentic life)的意義,「本真的生命」是指生命的原來面貌,也可以說就是聖嚴法師所說的「本來面目」,很高、很深的境界,也很簡單的概念,覺悟即解脫!也就是說,哲學家發現「本真的生命」、「原始的存有」,正是佛典指出來的,聖嚴法師說的,生命的「本來面目」。

原來哲學和佛學一家!(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洪耀勳教授寫哲學之餘,也寫佛學的著作了!!)

海德格在1927年《存在與時間》就思考並提出「存有」的觀點,認為「所有事物都有「存有」(being),這個存有與世界的關係並非主客體的關係,而是相連、無法獨立而存在的,是指「存在於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2]。以生命能的解釋,就是身處於世界(質、空、時三維)之中。 

「然而,人在每日生活(everydayness)、在重複而機械化的忙碌裡,會自然地傾向將既有的社會傳統、固有規則、語言習慣視為理所當然,逐漸活成「非本真的生命」(inauthentic life),海德格稱之為「沉淪」(fallenness)。」[2] 

這完全就是佛典所說的「永世沈淪」最清楚的白話文解釋了!...所以浩瀚無比的佛典,簡單的說,都在教人認清苦集滅道,透過覺悟解脫,以脫離「永世沈淪」。 

「在《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的初始,我們看見無論是人類或人造人,都活在這樣的狀態中。認為,若要從「非本真」的生命狀態中找到自我,活出「本真的生命」(authentic life),人必須面對過去「被拋到這世界上」的出生(thrown into the world at birth)、以及未來死亡的虛無,從而認知現在,認知存有的時間性(being-in-time),認知人存在於有限時間裡的無限可能。

意思是,當一個人真正懼怕並接受死亡,從而認識到生命的短暫有限,認識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他便能在此刻拋開各種桎梏,由自己主導掌控自己的人生。」[2],哈!我覺得黃郁書這個剖析和說明,真是鞭辟入裡!意思是說:了解因緣,解脫桎梏,便得大自在! 老年學習本來面目,找到回家的路。雷利·史考特這些電影工作者和紀錄、傳布佛典的人,很棒! 

註釋: 

[1]《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導演正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也是神鬼戰士、絕地救援(The Martian)等名片的導演),故事改編自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1928-1982)寫於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否夢見電子羊?》。故事背景設定在2019年一個荒廢末日感的城市,當時科技上可以製造出和人類外觀舉止無法辨認的人造人(仿生人)用以協助移民外星球的人類從事勞役、戰爭等工作,當局也設立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用以追捕逃逸的人造人,但是辨識人和仿生人是一種困難的考驗。菲利普·迪克被《地海巫師》的作者娥蘇拉·拉瑰恩盛譽為美國本土的波赫士,有許多傳世的科幻小說,許多著名科幻電影改編自其小說,甚至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擬仿物概念也是受其影響。 

[2] 黃郁書 (2021年10月8日)。 從恐懼死亡到活出本真 《銀翼殺手2049》與海德格哲學 。u 值媒 Umedia。 讀取於 2021年11月12日, 從 https://udn.com/umedia/story/12760/5800045


#要找到回家的路,老年總要學習和了解生命的本來面目 
#《銀翼殺手2049》根本是一部佛典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僧人心態 簡單又好看

 #僧人心態 簡單又好看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 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and Purpose Every day


作者是傑 謝帝(Jay Shetty)。千禧世代,1987年生。作者和瓦基同年。


這本書有電子版,在HyRead台北市立圖書館可以借,目前預約排隊的長度到第4號。讀完電子書,覺得這是可以收藏的書。
這本書簡單的提了三個概念:
  • 放下:放下與他人的比較、放下恐懼、放下對於目標的執著。就是正念專注呼吸的方法,mindfulness。
  • 成長:將目標和熱情放在滿足世界的需要、還有每天遵循日課。
  • 付出:感恩是世上最強大的解藥、服務是為後人種樹。
和我聽了十年小柯老師不厭其煩、苦口婆心說的佛教經典中的精華 完全吻合。
這麼年輕的心,就有這麼深的領悟,真是值得一記。

正念青年,又一個令人驚異的千禧世代


 #Chris Bailey how to train your mind

正在崛起的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是y世代,也稱為千禧世代、網際世代、回聲潮世代,是令人驚異的世代。
克里斯 巴利(Chris Bailey)是加拿大青年,2013年大學畢業後給自己一年的假,親身做了生產力研究實驗,並將過程記錄在他的部落格 。在2014年他受邀在TED分享他的創造力實驗經歷,他用加州爾灣大學著名的期望步道(desired path)作為開頭來解釋為什麼一畢業有兩個工作機會,卻選擇自己關門在家做實驗(真是勇敢!)因為他想要兼顧工作中:有樂趣(pleasure)、有參與(engage)和有意義(meaning),而受雇的工作中,比較不容易找到期望的意義,他當時想知道的主題是,人如何能有生產力。
巴利的生產力是指:效率、意義、掌控、紀律、成長、自由、學習、有條不紊,在那一年的實驗中,他使用的方法包括:閉關以測試新、舊生產力理論、將手機限制在每天使用一個小時、早上5:30起床,並且實驗每週工作20 小時和 90 小時的生產力有何不同。他曾經在7 天之中用大約 70 小時看296 個TED的演講,列出學到的 100 件事、高效 TED 演講者特徵,藉以提高生產力(也因此受到注意,獲邀去TED演講)。
巴利之後在2016年出版<<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主張「正念」有助於生產力的提升。正好在上個月香光佛學院剛主辦的「正念」研討會中正好也有幾位主講人提起。生產力和正念冥想,乍看是兩個南轅北轍的議題,一般認為生產力就是要不停的工作,才有豐富的生產,但是巴利根據自己身體力行的生產力實驗,提出每日有安靜的時間規劃、靜心冥想,才能激發生產力。
我讀完<<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也正好發現並聽完巴利2021年剛上市的<<How to train your mind>>在audible有聲書,內容很多都是<<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中提到的冥想經驗。
不要說年輕人剛出社會需要學習這些能力,我覺得對於退伍的老人公民來說,也很新鮮有趣呀!想一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老又新,那是多麼好呀!
一些研究說這個世代的特質是「喜歡體驗」勝於「物質收藏」、接納多元、具問題解決的公民性格等,總之,我最近讀到的作者,很多都是y世代的年輕人!
值得一記的是,我好像看到這裡有個美麗的線條,例如最近獲得蘋果podcast排行榜第一名的瓦基應該是受到同樣是年輕人的巴利很大的影響:而巴利的實驗和身體力行,居然也是因為閱讀而開展的創舉,他在高中時閱讀大衛艾倫(David Allen)出版的Getting Things Done, GTD)受到啟發,(英文2001年出版,<<搞定!:工作效率大師...>>中文版於2016年出版)而對生產力產生興趣。如此看來,閱讀真的有趣又有用😄😄
我也經常受惠於我自己的孩子,分享許多有成長養分的經驗和知識,例如前幾年去美國,就正好趕上誰是你的下一個受訪者(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至今回想,仍然津津有味真是好看!世代學習!向年輕人學習!
#desired path是指景觀師規劃的步道之外,通常民眾會走出自己的小徑,這個desired path也和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y)有關,經常被拿來解釋預先的計畫和視情況做的改變有所不同。
#audible How to train you mind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大衛艾倫(David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