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牛頓的數學原理原版的傳播


紐約時報一篇報導介紹加州大學歷史學者師生檔近期合力追查原出版於1687年的牛頓撰寫的數學原理,認為該書的傳播和影響範圍比原來歷史學家所發現的要廣。


牛頓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在倫敦出版,1950年代有研究發現全球有189本,師生檔近期發現全球新增大約200本,主要是從著作分析和圖書館的目錄中找到的線索。因此該書目前存世大約有386本,遍及全球27個國家,其中中歐國家,包括匈牙利、捷克、波蘭、柯羅埃西亞等國就有35本。


歷史學家認為牛頓的數學原理的閱讀群眾比原來所知要多,影響所及,也比原來想像的大。


#書籍偵探
#學術傳播史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2/science/isaac-newton-principia.html?surface=home-discovery-vi-prg&fellback=false&req_id=145602389&algo=identity&imp_id=533046153&action=click&module=Science%20%20Technology&pgtype=Homepage&fbclid=IwAR0kIAHVVRTPotaaopd1AyoQVJvKPV8iCiVyYJ8IOn4KI8D8gQBZ5l4NZ18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全民共筆百科全書的問題

 近日參考課向學生介紹地理資訊,當然也順便介紹李兆良博士2012年在聯經出版社出版的坤輿萬國全圖解密。其中作者以科學探案的精神,追蹤線索,推翻三大世界史,包括鄭和下西洋不止於東非、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可能不是歐洲哥倫布、中國地圖的製作知識不是由利瑪竇傳入的。這本書的作者寫作條理分明,證據有理,真的好看[可以參考書介]。

也正好瀏覽到wikiwand有關坤輿萬國全圖的頁面,看到這個wikiwand只紀錄李兆良博士坤輿萬國全圖解密 出版於上海2017年。但是中文繁體字版由台北聯經出版社早已經於2012年出版,則未有紀錄。號稱百科全書,資料卻未能完整全面,十分可惜。可知wikiwand 雖然稱為全民共筆百科全書,但是資料多不完整,也可能有偏見,使用時要十分小心。

再看2010年這個資料: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提供的資料,真是精緻,可知台北有研究者,但是台北公眾書寫的力量太小了,雖然有公眾書寫,但民眾多熱衷政治和熱潮議題,比較可惜。

自我反省,我也是民眾,為什麼不參與公眾百科全書書寫,而只是抱怨?只因教學和其他工作已經令我無暇自顧,未能盡力,真是抱歉!只能對自己和大家提出小心閱讀的警訊。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2020):考古學和歷史學如何使歷史概念成形?

 


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2020):考古學和歷史學如何使歷史概念成形?
吳美美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教授

這部2020年出品的紀錄片是2018年至2019年間在埃及考古挖掘的作品,片中紀錄考古人員在沙漠中的艱苦考驗,沒有經費時,就沒有工作,有經費時,有工作,有生活的目標,但是挖掘工作辛苦危險。這些考古挖掘工,需要很多默會知識,通常由家族、父子代代相傳,累積經驗。

原來後代的人要了解過去,除了透過文字,教科書或其他文字記載的歷史故事記載之外,這些歷史事件、時期和名稱是這樣來的...。

這部紀錄片,除了讓我們探知考古挖掘者的危險、辛苦生活之外,還看到有許多解答文物謎團的認知考驗。考古人員需要能辨識遠古時代的符號、圖像,還有其他各種專業和技術的人才,例如紀錄片中的女醫師,靠著鑑定4千年前的骨頭,拼湊一家人的圖像,提出家族故事,得到最後結論是這一家人罹患瘟疫同時故去,這個發現,在紀錄片中說可能已經改寫人類最早發生瘟疫的歷史。最神奇的是,這位女考古醫師透過骨頭鑑定,發現不同墓穴中為母子兩人,因為都有骨頭腫脹,判定為遺傳性慢性貧血。

這位女考古醫師的感官辨識能力太厲害了,除了要有強大的人體醫學知識,透過眼睛和觸覺的辨識能力,就能發現新的現象,真是強大的能力。

正好這個星期博班討論到一篇歷史哲學和資訊組織的論文(Shaw, 2013),討論到歷史哲學中的歸類理論(theories of colligation),探討研究者如何在組織概念下將現象集合在一起。McCullagh (1978 )引用Walsh(1958)討論歷史哲學和Colligatory 概念 ,認為歷史知識發現和自然科學知識發現的過程不同,後者以證據作為新知識的基礎,而歷史知識的發現主要是找出證據之間的關係,當新的關係找出來的時候,這個集結的概念就稱為歷史歸類(colligation)。將這個概念用來解釋上述的考古學者如何將壁畫、符號、文物放在一起,探究出一個前所未知的概念出來,真是太合理了。

圖書館學說的資訊組織是將同類的資訊放在一起,並不討論這些同類資訊之間的關係;而知識組織是甚麼呢?知識組織除了將同類的資訊放在一起,還需進一步將其中資訊的關係加以規範、發現出來,才是知識組織。有了這一層了解,就能知道classification 和ontology有何不同,前者只有集結同類的功能,而ontology需要將其中的關聯定義出來。

參考文獻

McCullagh, C. Behan (1978). Colli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17 (3) (Oct., 1978), pp. 267-284. https://www.jstor.org/stable/2504740?seq=1#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Shaw, R. (2013).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6): 1092-1103.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好看的紀錄片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2020):考古學和歷史學如何使歷史概念成形?

好看的紀錄片Secrets of the Saqqara Tomb (2020):考古學和歷史學如何使歷史概念成形?

吳美美

這部2020年出品的紀錄片是2018年至2019年間在埃及考古挖掘的作品,片中紀錄考古人員在沙漠中的艱苦考驗,沒有經費時,就沒有工作,有經費時,有工作,有生活的目標,但是挖掘工作辛苦危險。這些考古挖掘工,需要很多默會知識,通常由家族、父子代代相傳,累積經驗。

原來後代的人要了解過去,除了透過文字,教科書或其他文字記載的歷史故事記載之外,這些歷史事件、時期和名稱是這樣來的...

這部紀錄片,除了讓我們探知考古挖掘者的危險、辛苦生活之外,還看到有許多解答文物謎團的認知考驗。考古人員需要能辨識遠古時代的符號、圖像,還有其他各種專業和技術的人才,例如紀錄片中的女醫師,靠著鑑定4千年前的骨頭,拼湊一家人的圖像,提出家族故事,得到最後結論是這一家人罹患瘟疫同時故去,這個發現,在紀錄片中說可能已經改寫人類最早發生瘟疫的歷史。最神奇的是,這位女考古醫師透過骨頭鑑定,發現不同墓穴中為母子兩人,因為都有骨頭腫脹,判定為遺傳性慢性貧血。

這位女考古醫師的感官辨識能力太厲害了,除了要有強大的人體醫學知識,透過眼睛和觸覺的辨識能力,就能發現新的現象,真是強大的能力。

正好這個星期博班討論到一篇歷史哲學和資訊組織的論文(Shaw, 2013),討論到歷史哲學中的歸類理論(theories of colligation),探討研究者如何在組織概念下將現象集合在一起,他認為歸類(colligation)和分類(classification)都和概念(concepts)密不可分,但又有所區別,將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就是分類,但是歸類(colligation)則不一定是將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而是用connectedness的理論將不同的概念關聯在一起,這是歷史學家在界定一個時代,給予一個歷史時期的名稱時,用到的方法。也就是分類可能是根據相似性理論(theories of likeness);而歸類用的是關聯理論。McCullagh (1978 )引用Walsh(1958)討論歷史哲學和Colligatory 概念 ,認為歷史知識發現和自然科學知識發現的過程不同,後者以證據作為新知識的基礎,而歷史知識的發現主要是找出證據之間的關係,當新的關係找出來的時候,這個集結的概念就稱為歷史歸類(colligation)。將這個概念用來解釋上述的考古學者如何將壁畫、符號、文物放在一起,探究出一個前所未知的概念出來,真是太合理了。

圖書館學所說的資訊組織是將同類的資訊放在一起,並不討論這些同類資訊之間的關係;而知識組織是甚麼呢?知識組織除了將同類的資訊放在一起,還需進一步將其中資訊的關係加以規範、發現出來,才是知識組織。有了這一層了解,就能知道classification ontology有何不同,前者只有集結同類的功能,而ontology需要將其中彼此的關聯定義出來。

參考文獻

McCullagh, C. Behan (1978). Colli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17 (3) (Oct., 1978), pp. 267-284. https://www.jstor.org/stable/2504740?seq=1#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Shaw, R. (2013).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6): 1092-1103.

2020美國大選結果

 很感動的美國第46仼正副總統當選演說


吳美美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教授

美國人選出了第46仼總統,拜登和賀錦麗。這個組合不受限於年齡和性別,拜登總統當選人今年77歲,賀錦麗副總統當選人不但是美國史上首位亞、非裔,也是一位女性副總統當選人。照一般美國關照弱勢族裔的說法,就是雙重弱勢double minority。今年又正好是美國婦女爭取投票權成功(1920年美國正式通過婦女投票權)整整一百年,選出了一位女性副總統,婦女運動者一定感慨萬千,歡欣至極。

今天上午運氣真好,9:00開機看CBS實況報導直播,就趕上美國2020年當選者的演說,實際上還有幾個州的票還沒有開完,由於賓州的選票差距已經超過0.5,這一組總統候選人的總統選舉人門檻票已經超過270張,所以已經篤定當選。

拜登和賀錦麗這一組候選人的組合主張hope, decency, science和truth,希望、正直真誠、科學實事求事、誠實、愛和包容,重視教育。美國正在恢復成為我們知道的美國:多元、包容、願意為正確的事付出。

在藍色的背景襯托中,美國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穿著牙白色套裝首先出場,自信而愉悅。副總統賀錦麗的當選演說,開場就引用今年七月才故去的黑人眾議員約翰路易斯的話,"民主從來不是一個陳述,民主是一個行動"。

這位路易斯(John Lewis)是一位民權鬥士,曾經出現在著名的大鬍子主持人David Letterman「我的下一位客人無須介紹」(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的節目中,2018年暑假在麻州,孩子介紹我看的Netflix影集,第一集的客人就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節目中訪問眾議員路易斯和他當年爭取民主運動的片段紀錄,特別是回到1965年民權運動的事件所在地的事件回顧,令人對這位黑人老人家路易斯一生的努力印象十分深刻。賀錦麗的演說一開頭就以這一位民主鬥士之名,宣告所有的美好和夢想,都是行動的結果,而在談話的結尾時,她感謝美國選民真的用行動、選票,選擇了他們所希望的價值。

拜登的演講,溫暖有力,他呼籲川普總統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事實的語言,也真的很暖心,用切身經驗說人生中的失落,他沒有少嘗(確實如此),要給彼此機會。意指要在失落中重新站起來,是人生的必要功課。這位總統顯然很不凡,對待對手,親如兄弟,雖然簡短,也是另一個動人的片段。拜登説為正確的事不放棄、不妥恊 never give up, never give in。最後引用他的祖父母的教導,要有信念做為勝選談話結尾,他說孩童時代有一次從祖父母家離開的時候,祖父對他說喬伊,要有信心(faith),祖母補充說,還要傳布,傳布信念,and spread, spread the faith。這個簡短的結尾,象徵家庭價值的力量和溫馨、美好傳統精神要繼續延續。簡單的話,真有力量!平凡真實。

可以想見此人身段溫和柔軟,力道卻深入無窮。難怪《贏家通吃:改變世界的傑出代表》的作者Giridharadas在11月6日的紐約時報的專欄中寫 "拜登若不能成為FDR,他仍然可以成為LBJ",指出美國目前的困境和問題,需有大魄力改革,對拜登深有寄望。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FDR)是美國任期最長的總統,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共擔任了四任美國總統(1932-1948),在第一任初期,以引進大變革著稱;而詹森總統(LBJ)原是1961-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時的副總統,接任並繼續獲選,擔任1963-1969年美國總統,以強力推動維護民權、脫貧、教育補助、公共服務著名,特別的是這些公共法案無不影響深遠,例如美國公共圖書舘建設暨服務法案(1964)、美國高等教育法案(1968),這些法案將圖書館經營和培養圖書館人材的經費列入法條,奠定了美國圖書館發展領先世界的基礎,足見其遠見和魄力。

以這兩位前民主黨總統來鼓勵和肯定拜登有足夠的親和力和強大的民眾遊說力,再造改革,真是不凡的期許。面對對立觀點遊說如此不易,而能讓人心洞澈,更屬大工程。這次美國人民的力量真強大!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美國人選出了第46仼總統

美國人選出了第46仼總統,拜登和賀錦麗。這個組合不受限於年齡和性別,拜登總統當選人今年77歲,賀錦麗副總統當選人不但是美國史上首位亞、非裔,也是一位女性副總統當選人。照一般美國的說法,這樣的種族和性別就是雙重弱勢double minority。今年又正好是美國婦女爭取投票權成功(1920年美國正式通過婦女投票權)整整一百年,選出了一位女性副總統,婦女運動者一定感慨萬千,歡欣至極。

運氣真好,趕上看了美國2020年正副總統當選人的CBS演說直播。實際上還有幾個州的票還沒有開完,由於賓州的選票差距已經超過0.5,這一組總統候選人的總統選舉人門檻票已經超過270張,所以已經篤定當選。

拜登和賀錦麗這一組候選人的組合主張hope, decency, science和truth,希望、正直真誠、科學實事求事、誠實、愛和包容,重視教育。美國正在恢復成為我們知道的美國:多元、包容、願意為正確的事付出。

在藍色的背景襯托中,美國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穿著牙白色套裝首先出場,自信而愉悅。副總統賀錦麗的當選演說,開場就引用今年七月才故去的黑人眾議員約翰路易斯的話,"民主從來不是一個陳述,民主是一個行動"。

這位路易斯(John Lewis)是一位民權鬥士,曾經出現在著名的大鬍子主持人David Letterman「我的下一位客人無須介紹」(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的節目中,2018年暑假在麻州,孩子介紹我看的Netflix影集,第一集的客人就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節目中訪問眾議員路易斯和他當年爭取民主運動的片段紀錄,特別是回到1965年民權運動的事件所在地的事件回顧,令人對這位黑人老人家路易斯一生的努力印象十分深刻。賀錦麗的演說一開頭就以這一位民主鬥士之名,宣告所有的美好和夢想,都是行動的結果,而在談話的結尾時,她感謝美國選民真的用行動、選票,選擇了他們所希望的價值。

拜登的演講,溫暖有力,他呼籲川普總統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事實的語言,也真的很暖心,用切身經驗說人生中的失落,他沒有少嘗(確實如此,他所說的失落不是只有外顯的、政治上的競選失利,其實隱含生命中其他的重要失落),要給彼此機會。意指要在失落中重新站起來,是人生的必要功課。這位總統顯然很不凡,對待對手,親如兄弟,雖然簡短,也是另一個動人的片段。拜登説為正確的事不放棄、不妥恊 never give up, never give in。最後引用他的祖父母的教導,要有信念做為勝選談話結尾,他說孩童時代有一次從祖父母家離開的時候,祖父對他說喬伊,要有信心(faith),祖母補充說,還要傳布,傳布信念,and spread, spread the faith。這個簡短的結尾,象徵家庭價值的力量和溫馨、美好傳統精神要繼續延續。簡單的話,真有力量!平凡真實。

可以想見此人身段溫和柔軟,力道卻深入無窮。難怪《贏家通吃:改變世界的傑出代表》的作者Giridharadas在11月6日的紐約時報的專欄中寫 "拜登若不能成為FDR,他仍然可以成為LBJ",指出美國目前的困境和問題,需有大魄力改革,對拜登深有寄望。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FDR)是美國任期最長的總統,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共擔任了四任美國總統(1932-1948),在第一任初期,以引進大變革著稱;而詹森總統(LBJ)原是1961-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時的副總統,接任並繼續獲選,擔任1963-1969年美國總統,以強力推動維護民權、脫貧、教育補助、公共服務著名,特別的是這些公共法案無不影響深遠,例如美國公共圖書舘建設暨服務法案(1964)、美國高等教育法案(1968),這些法案將圖書館經營和培養圖書館人材的經費列入法條,奠定了美國圖書館發展領先世界的基礎,足見其遠見和魄力。以這兩位前民主黨總統來鼓勵和肯定拜登有足夠的親和力和強大的民眾遊說力,再造改革,真是不凡的期許。

面對對立觀點遊說如此不易,而能讓人心洞澈,更屬大工程。這次美國人民的力量真強大!